科技圈在这一刻显得特别美丽。今天,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措施,试点为符合条件的孕哺期女性科技人员提供资助,帮助她们平衡事业与家庭,在生育后能顺利回归科研岗位。谈及这一政策时,无论是主管部门及科研单位负责人,还是兼顾母亲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科研妈妈”,言语中的温度让人似乎触手可及。
“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与婴儿啼哭间的拉扯,是无数科研女性的日常。”中国科学院沪区党委副书记孔朝晖口中冒出的这句话,为女性科技人员的困境赋予了画面感。他提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女科学家,为国家贡献了诸多能载入史册的成果。但在亮眼成绩单背后,女性科技人才面临高层断崖、角色之困等挑战,而且越向金字塔尖,她们的身影就越孤单。
根据《科技进展》发表的一篇论文,科研女性在生育后,其学术生产力(论文产量)会下降 20% 左右,而男性则普遍没有这种情况。正因如此,孙朝晖才会将上海此次出台的“科妍回归计划”形容为雪中送炭的“关键性制度创新”,可望为女性科技人才搭建“跨越职业断崖的韧性之桥”。
“上海市科妍回归计划”由市科技工作党委、市妇联指导,上海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实施,2025年度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开展首批试点,面向40周岁以下、生育结束后2年内、拥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在岗女性科研人员。申请人提交申请后,将根据其科研能力、专业素质等择优遴选20位,一次性给予每人5万元资助,其中包括2万元个人补贴及3万元科研经费。据介绍,今年该计划涉及的100万元资金,由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自然堂集团有限公司捐赠。
今天,身怀六甲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文然来到发布现场,在她看来“科妍回归计划”是一份兼具温度和战略远见的制度性关怀。李文然说,女性科研人员往往面临生育与科研“两个黄金期”叠加的压力,许多才华横溢的同行为此不得不放缓、甚至暂停事业的脚步。上海最新搭建的这座“桥”,将最大程度保护女科学家的科研积累和创新动能。
作为市人大代表,同时也作为一位17岁孩子的母亲,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朱美萍为该计划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1月,她提出为女性科研人员设立“回归基金”的代表书面建议,之后与相关部门一道,将该建议落实落地。朱美萍表示,能在钟爱的科研领域坚持至今,她是幸运的;哪怕自己并不属于“科妍回归计划”的受益对象,她仍热切期盼该计划能鼓励并帮助更多优秀女性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值得一提的是,“科妍回归计划”的内涵不仅仅是资助,未来还将考虑为女性科技人员提供更多支持,并设立长效跟踪机制。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表示,尽管“科妍回归计划”目前的资金量有限,但它应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从更多方面呵护女性科学家内心的创新火种。
统计显示,上海目前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中,女性占比44.0%,较2021年的35.2%有明显提升。全球范围内,上海女性科技人员的比例不仅大幅领先于日本的22%,也领先于美国和英国。某种意义上,这代表了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