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大国外交与多边舞台再迎高潮。而在大洋彼岸,美国评论人士称,总统特朗普正迎来一个节点密布、挑战重重的九月。
此前,他给俄乌领导人设下推进和平进程的“两周之约”(即本月初前),但截至目前,俄乌谈判仍未见突破。与此同时,他不仅要在本月底前与国会“掰扯”预算谈判,以避免联邦政府“关门”,还需应对联邦上诉法院的一桩关税官司。
内外压力交织下,特朗普如何拆解这一连串“九月难题”,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预算之争
当地时间9月2日,美国国会结束为期一个多月的夏季休会,首要任务便是应对9月30日的联邦政府资金到期线:两党议员必须迅速启动支出谈判,否则联邦政府将在本财年结束时陷入停摆。尽管共和党掌控参众两院,但通过支出协议仍需民主党支持,而今年的谈判难度远超以往。
“这就像徒手攀登光滑的峭壁,手里的装备明显不足。”共和党策略师朗·邦吉恩直言,今年政府关门的可能性很高。
雪上加霜的是,上周特朗普政府通过罕见的“口袋撤销”手段,单方面取消约49亿美元的对外援助资金。这一做法不仅触发两党议员强烈不满,部分民主党人更警告,此举既侵犯国会财政权力,也违背此前达成的预算协议,可能成为9月底政府关门的“导火索”。
除了预算之争,国会复会还牵出两个关键议题。
其一,爱泼斯坦档案争议再起。司法部已将相关档案提交至众议院监督委员会,议员本周将发起请愿,推动众议院表决是否公开档案。
其二,特朗普对华盛顿特区警权的紧急接管将于9月10日到期。尽管他在首都临时部署国民警卫队无时间限制,但要延长授权,仍需众参两院通过联合决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分析,随着本财年临近尾声,两党必须就政府拨款展开谈判,表面上看是“资金使用”之争,本质则是“资源分配”之争。特朗普政府现有政策能否延续到新财年,关键取决于预算能否获国会确认。
“按往年经验,财政博弈不是‘有或无’的对立,更多是‘多与少’的拉锯。”他举例,国防预算增减幅度、对外援助削减比例等,都是两党动态博弈的结果,具体立场会随后续互动调整。
至于“政府关门”的风险,刁大明认为,特朗普未必会“将关门武器化”。考虑到他对立法机构的控制力,新财年预算大概率仍会按其政策议程推进,只是在一些重大争议议题上政府可能需要作出妥协。
围绕国会另外两项议题,刁大明判断,争议程度相对有限。
尽管两党内部就爱泼斯坦档案问题态度不一,但多数议员倾向低调处理,以避免触及两党敏感利益。加之特朗普掌控众议院议程,整体局势可控,档案大规模公开可能性不大。
针对华盛顿警察局的接管事宜,总统在首都区域内调动国民警卫队是其固有权力,争议核心仅围绕“是否有调动的必要”。国会虽可能握有审查权,却不太可能主动介入此事。
外交僵局
自8月15日美俄阿拉斯加峰会以来,特朗普一直着力推动俄乌停火。8月21日,他更是给俄总统普京与乌总统泽连斯基设下“两周期限”,要求双方采取实质行动。但截至目前,俄乌谈判仍陷僵局。
特朗普虽未明确下一步行动,但曾表态拒绝对俄罗斯追加制裁,仅含糊表示“两周后就会知道该怎么做”。
在刁大明看来,特朗普所谓的“两周期限”随意性强,对谈判的推动作用有限。阿拉斯加峰会已过去多日,外交气氛渐趋平淡。对特朗普而言,9月的外交重心恐怕并不在乌克兰,他计划于17日至19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近代美国总统首次获邀对英国进行第二次国事访问,行程包括参加由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在温莎城堡主办的国宴等。
“英国两次给予高规格待遇,既是迎合特朗普对‘皇室仪式感’的偏好,也是为了在‘脱欧’后的欧洲格局中,维持美英特殊关系以巩固自身影响力。”刁大明指出,美国则希望借助英国的“支点作用”,推进其对欧议程,双方本质是“互相借力”。
此外,本月开幕的联合国大会可能也将成为特朗普的“外交窗口”。尽管他历来对多边机制兴趣寥寥,但刁大明认为,作为东道主,特朗普可能将联大作为杠杆,推进双边互动或进行政策表达,比如拒绝向计划参会的巴勒斯坦官员发放签证等。
关税争论
9月伊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也迎来新一轮法律挑战。自重返白宫后,他一直寄望利用这一政策促进美国制造业发展并减少赤字。
然而上周,美国联邦上诉法院裁定,其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推出的“对等关税”非法。不过,法院允许关税继续执行至10月14日,为政府上诉预留时间。
可以预见,这场司法博弈将延伸至最高法院,其结果不仅关乎特朗普贸易议程的未来,也将影响其扩大总统行政权的努力。
不过,即便最高法院受理此案并安排听证,年底前想要得出结论,可能性并不大。
刁大明指出,尽管上述裁决明确指出特朗普使用IEEPA推行关税“违背立法本意”,但司法纠正仍存在两个局限。
一是滞后效应:即便特朗普最终败诉,关税也会存在缓冲期,影响力不会立即消失。
二是路径规避:特朗普可改用其他贸易法案继续推进类似关税,形成“打地鼠式”规避,司法修正难以从根本上阻断其政策路径。
“碎片”图景
从1月20日至今,特朗普新政府执政已逾七个月,政治节奏正悄然变化。
刁大明指出,按照美国政治规律,三四季度交替之际,政府会面临新财年预算等更多压力,执政环境不如上半年宽松。这是几乎每位总统都会经历的“季节律动”。
回顾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局,一幅“复杂、失衡、碎片化”的图景慢慢浮现。刁大明从特朗普执政和美国政治两个维度进行观察。
就特朗普而言,呈现“内强外弱”的执政态势,整体并非特别艰困,但处境格外复杂。
国内政策上,特朗普政府主导性强,几乎“一家独大”。民主党阵营受挤压、国会愈发“特朗普化”、联邦政府与蓝州对立升温、司法纠正滞后无力……这种局面或要到明年中期选举才可能逆转。
对外事务上,特朗普政府施政乏力,单边主义和交易思维在俄乌、加沙问题上频频碰壁,竞选承诺未见落实;关税政策还引发外界对世界经济前景的普遍担忧。
正因如此,特朗普民调数据较第一任期并无好转,民众对其解决经济问题的满意度低,对未来通胀和经济的担忧加剧。
从美国政治深层看,司法制衡失效与国家治理碎片化问题日益严重。
一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司法体系“党争化”趋势加剧。法官因提名政党不同,呈现自由派或保守派倾向,常对对立党派政府采取司法行动。
特朗普上台后,面对大量需介入的政策议题,法院因无法代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只能“维持法律体面、纵容政策效果”,制衡功能滞后无力,进一步凸显特朗普“帝王式总统”特征。
另一方面,受党争激化影响,“两个美国”的对决已从蓝州与红州的“平行对立”,演变为联邦政府与蓝州的“垂直对抗”,其间还夹杂政治人物的利益算计,分层对峙、碎片间对峙感愈发尖锐。
以往,多元群体尚可通过达成共识让政治碎片形成合力;如今,碎片间的牵制因素增多、发展脉络复杂,“多元合一”的可能性愈发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