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迎来设立四周年。
设立四年来,北交所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上市,同时加大资金引导力度,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聚焦。设立以来,北交所市场规模稳步提升,上市公司已达274家,总市值超9000亿元。
受访专家表示,北交所设立四年来,总体上展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逐步构建起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北交所持续致力于改善市场流动性并吸引长线资金入市,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
构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
作为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北交所的成立开启了我国资本市场3家证券交易所共同发展、错位发展的新篇章。
设立四年来,北交所市场规模稳步提升,上市公司已达274家,总市值超90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投资者队伍持续壮大,合格投资者超900万户。北交所各项功能持续优化,市场运行保持稳中向好良好态势。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北交所设立四周年以来,总体上展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逐步构建起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尤其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8月31日,274家北交所公司全部完成2025年半年报披露,平均实现营业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6.01%。从业绩情况看,225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82.12%,168家公司(占比61.3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7家公司(占比50 %)净利润同比增长。
从营收规模来看,一批北交所公司的表现亮眼。以摘得北交所营收、归母净利润“双料冠军”的贝特瑞为例,半年报数据显示,贝特瑞上半年营收78.38亿元,同比增长11.36%,归母净利为4.79亿元。
市场流动性明显改善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新兴交易平台,一直以来,北交所的流动性表现备受关注。田轩向央广财经介绍,北交所自设立以来,持续致力于改善市场流动性并吸引长线资金入市,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
北交所流动性显著改善,成交量、成交额和换手率等指标明显提升。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8月底,北交所累计成交额达4.70万亿元,日均成交额达291.51亿元,而2024年北交所日均成交额不到100亿元。
在吸引长线资金方面,北交所不断优化市场生态,推动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入市,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稳步提升,市场透明度不断提升,管化效能不断提升,投资者信心持续增强。
同时,北交所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增强了市场的吸引力和公信力,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选择在北交所上市,进一步丰富了市场投资标的,为长线资金提供了更广阔的配置空间。
截至2025年8月底,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数量已超过900万户,北交所主题基金规模超160亿元,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持股比例持续提升。
今年以来,北证50指数累计上涨超过50%,在主要股指中表现突出。“这背后是政策驱动与市场信心回暖的双重作用,也反映出市场对北交所上市公司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认可。”田轩说道。
适配性监管制度创新激活市场功能
北交所四年来的稳健发展,离不开适配性监管制度的创新与持续深化。
2023年9月1日,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北交所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系统合力。《意见》共有19条内容,被称之为北交所“深改19条”。
西部证券北交所首席分析师曹森元介绍,“深改19条”推动投资者门槛优化、做市商扩容,并引入社保、险资等长期资金。此后,北交所深化制度改革,落实“深改19条”,推动新股发行提质、并购重组活跃及可转债等产品创新,提升市场吸引力。
2024年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下称“并购六条”),相关政策措施一体适用于北交所上市公司。为落实“并购六条”,今年5月16日,北交所修订重大资产重组规则,引入“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和重组简易审核程序,对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进行了细化明确。
随着各项改革措施推进,北交所市场功能被逐步完善和激活。
2024年4月22日,北交所正式为增量公司启用 920代码号段。对于存量北交所上市公司的代码切换,采用先选取少量股票试点、再对剩余股票批量切换的方式分批次进行。曹森元表示,预计今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初完成独立代码切换,此举可强化北交所市场辨识度与独立性。
“双指数”开启差异化资产配置时代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2025年6月发布,叠加北证50指数,推动北交所“双指数”时代正式开启。在曹森元看来,“双指数”标志着北交所进入差异化资产配置时代,带来产品创新红利。他进一步介绍,北证50聚焦市值龙头,专精特新指数覆盖130多家“小巨人”企业,为ETF、指数基金提供更灵活、更加多样化选项,预计相关产品发行将吸引更多的增量资金。
资深新三板评论人、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指出,“双指数”的推出首先预示着未来北交所也会像科创板、创业板一样继续推出更具象化、更行业化的表征指数,跨进三指数、多指数;其次表明公募机构将可基于“双指数”研发并推出对应的公募基金产品,既给北交所送来更多的新增资金,也让更多的基民有参与北交所投资和分享北交所红利的机会;“双指数”的推出也意味着随着北交所的高质量扩容、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新型指数的持续推出,基于这些指数基础之上的北证ETF将“加速度”落地。
此外,多层次市场的互联互通体系初具雏形。曹森元介绍,新三板呈现层层递进机制,企业可从基础层、创新层逐步升级至北交所,形成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闭环。企业通过新三板挂牌规范运营、融资发展后“无缝衔接”北交所,实现“边融资、边发展、边上市”。互联互通体系审核效率提升,从受理到注册平均140天,最快仅用时37天。
除了与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构建了“挂牌—培育—晋级”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北交所还与科创板、创业板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格局,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成长阶梯”。
聚焦增强市场吸引力深化改革
在曹森元看来,北交所现在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流动性分层、上市公司结构单一及跨层次互通不足。他建议,一是要持续扩大做市商覆盖度,并推动社保基金、职业年金提高持仓比例;二是可以通过发布公开可转债、ETF等新产品引入更多的外部流动性;三是探索北交所与科创板、创业板转板试点。
对于北交所当前和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田轩指出,北交所应聚焦于增强市场吸引力与服务能力。一是进一步优化发行上市机制,探索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多元化融资制度,增强市场包容性。二是着力提升市场流动性,通过引入更多长期资金、优化做市商制度、丰富交易品种等方式,改善北交所的交易活跃度,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形成“企业愿意来、投资者愿意投”的良性循环。三是强化持续监管与服务,加强信息披露监管,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和透明度,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