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智库近期推出“智库问政”系列对话,聚焦上海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城市治理的新做法、新名词,邀请相关智库特聘专家及行政部门领导,进行深入解读。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文明城市目标,要求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解放日报》曾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杨浦区控江街道凤南一村的“三个100”案例,称赞这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路径提供了优秀样本”。样本的背后,多少人付出了努力?又凝练出哪些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本期“智库问政”联合“解·访”栏目,聚焦“现代化城市更新”,看看上海如何“答题”。
本期嘉宾
熊易寒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军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主持人
夏斌博士解放日报

凤南一村小区拆除前,这里建于上世纪50年代,小区地势低洼,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煤卫多户合用,存在安全隐患,居民改造呼声强烈。本报记者蒋迪雯摄。
(本次访谈将分为上、下篇,以下为下篇主要内容摘要)
“15分钟生活圈”,如何让老旧社区焕发新生
解·访:杨主任,凤南一村的城市更新项目大概什么时候完成?
杨军:预计2027年建设完成,居民进行选房以后可以入住。
解·访:按照方案来看,更新项目有很多社区配套设施,这也是街道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在这方面,您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
杨军:我们希望社区规划的“15分钟生活圈”,和凤南一村小区整个设计方案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老人和儿童、年轻人、中年人的不同需求,围绕这个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在市交警部门的支持下,在小区的规划中多开了两个门。因为凤城路是一个没有分道的单一车道,如果未来这条路上的学校建好以后,在上下学的时候会造成很严重的拥堵。因此,我们在周家嘴路上增开了一个双向可以进出人员和车辆的门,在黄兴路这边也开了一个车辆可以进去的门,提升大家生活的便利性。
还有,我们在区规划部门的支持下,为小区增设了一个裙楼,有6000平方米的公建配套,用于社区食堂、公共图书馆、社区卫生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还有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等。这个不仅可以为凤南一村的回搬居民提供服务,还可以辐射周边的几个小区。这个“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也是我们说服居民同意的巨大“加分项”。
城市更新,要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
解·访:熊老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可能只是一个亮点,或者说是一个珍珠;现在全市在把这些珍珠串成串,打造成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抓手。在这方面,除了凤南一村,您还有没有别的一些观察案例?
熊易寒:包括像新华路街道、还有浦东,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尝试。这种老旧小区,它的公建配套往往是不足的;但是在这里生活的低收入群体,对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的需求更大。一些高端社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能够提供非常好的服务;但是低收入群体,其实更加依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需要有一个空间的载体,比如社区食堂、老年活动室、社区图书馆、孩子们活动的场地。我们在城市更新当中,怎么样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使公共服务更快更好地服务于普通市民,就特别重要。
社区里面最活跃的人群,一个是老年人,一个是儿童,这个“一老一少”对公共空间、对社区的参与度更高。我们要如何创造条件、让这些人能够在社区中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这需要我们在公共服务、公建配套的空间设计方面,要有一些巧思。
最后的效果是什么?一方面实现“全民友好”,有更多的适老设施、儿童游玩设施等,但这些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升邻里之间的信任。比如,我们搞了一个社区花园。以前大家都是陌生人,我对你脸熟,但是我叫不出你的名字;现在大家一起来建设这个花园,有这样一个会客室,实际上就是鼓励大家坐下来,然后创造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实际上,现在城市当中非常重要的、非常稀缺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链接。这种链接一旦形成之后,它对城市治理、社区发展都是一个可贵的资源,因为它会提升我们之间的信任。大家一旦信任之后,很多事情都会更好办了。我们在推进一些工作的时候,老百姓更加支持,邻里之间的纠纷也更少。
我们在学术上有个概念叫“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就是人和人之间基于平等的关系,所形成的互惠、互助的网络。这种网络对于社会来说,是个无形的资产,社区会因此变得更加安全,老百姓会有更强的幸福感、更多的获得感,犯罪率会更低。然后政府在推进一些工作的时候,它更容易得到居民的参与和支持,政府的公信力会更强。
所以我们在城市空间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让人和人之间产生更多的链接,产生更高的信任,产生更多的互惠。
从“动拆迁”切换到“城市更新”,政府哪些思路要转变?
解·访:杨主任,从传统的“拆迁”模式切换到现在的“城市更新”模式,您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杨军:讲一个例子,我们这次凤南一村拆除重建,总体的房源虽然是1813户,但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不可能正好设计1813户,其实总量的设计大概多了200余户。有居民就问我们,我分的是一室一厅,你还有两室一厅或者三室一厅的房源,我是不是可以出钱买?我们说这不行,因为这个项目是政府财政投入来改善居住条件,多出来的房源,我们要用于其他地方零星的旧房改造。
接下来城市更新,我觉得再也不可能像凤南这样整片开发了。在对那些零星的房屋进行拆除重建或者旧改的时候,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有一个全盘的规划和设计,而不是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尽可能考虑更多。
熊易寒:“城市更新”的模式,跟过去的“拆迁”模式相比,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的动力、注重特色发展。
城市更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凤南模式是其中一个模式,我们在别的地方可能是另外一个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
再就是,我们要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我们过去可能更多的是强调增长、强调经济发展,现在我们更加强调的是内涵式发展。像过去那种快速的增长,在短期内会有困难;我们要重点思考如何走向内涵式的发展,把现有资源给盘活。
比如,通过城市更新,来把一些闲置的空间转化成公共的空间。现在中心城区有很多地方,原来可能就是个厂房,就是个仓库,甚至有些地方严格来说,它就是违章建筑;但是通过城市更新,我们把它变成公共空间,既没有浪费公共资源,同时又能够为周边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公共空间,为公共服务提供空间上的载体,把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