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至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将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本届智博会聚焦“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年度主题,全方位展现智能科技前沿成果与产业融合新图景。
“数智新局”—上游新闻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特别节目,邀请中科摇橹船创始人郑道勤,讲述“硬科技”如何点亮智造新未来。
主持人:首先恭喜中科摇橹船入选《财富》中国科技50强,作为上榜企业,您如何看待这一荣誉背后的行业信号?
郑道勤:非常感谢认可、支持、鼓励。同时,我也感觉到身上的责任。
首先,“硬科技”正在成为当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过去大家可能更多地关注模式创新,而当下及未来一个发展阶段,以核心器部件为支撑的硬科技、AI企业、核心器部件企业、智能装备企业及解决方案企业,应该能够在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我们看到一个趋势,科技产业正在从应用创新向底层的技术创新不断去深化。
其次,人工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的一个主赛道。市场迫切需要那些能够切实为制造业降本增效、提质赋能的企业。
希望我们的核心器部件、产品、解决方案,能够在制造业、民生福祉、生命健康这三大行业赛道中,以“光和AI”技术融合交叉。
中科摇橹船成立四年以来,我们已经成功地突破了一批核心器部件,攻克了一批智能装备,填补了空白。同时,我们也服务了上百家龙头型企业,为他们提供以核心器部件为支撑的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
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赛道,我们瞄准半导体,提供了全国首台套Micro-LED巨量转移检测装备。目前也是鸿蒙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AI视觉品类最全的供应商。在民生水利方面,率先研发了可视化激光雷达相机,在水下的条件可以成像超过20米;雨雪雾天气,高清成像在5公里范围内可以实现厘米级监测;在应急安全、抢险救灾等领域,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场景。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地植根于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大的赛道,瞄准高端制造,瞄准民生水利、应急安全,生命健康。继续地坚持技术信仰,做底层的产品突破,做解决方案的优化提升,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加坚实的硬科技支撑。
中科摇橹船将以入选《财富》中国科技50强为契机,深化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融合创新,以更加前沿的产品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民生福祉的守护提供硬科技支撑,为生命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为中国“硬科技”全球竞争增添新动能。
主持人:重庆正实施AI赋能“33618”制造业系列举措,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您看来,如何将人工智能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动能?
郑道勤:中科摇橹船是一家创新型的年轻公司,我们也是人工智能行业的一个探索者。我认为解决以上问题,要解决从论文到实验室再到产业车间的“最后一公里”。
做产品,要倡导好用、管用、便宜、量大。
好用就是你技术好不好,是不是能很好地和工业产线、应急一线以及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工作者达到很好的适配,做尽可能便捷性操作。
管用,就是能不能解决难题,能不能解决一些痛点。
便宜,我们是考虑到经济性。
量大,以人工智能+产业进行大规模地推广复制。
好的技术应该是不断地去降本、提质增效,同时还应该做到技术平权,为更多行业、更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好用、管用、便宜、智能化的产品。
主持人:如果我们展望未来3-5年,您认为哪些AI技术方向最具颠覆性?它们将如何重构现有的产业逻辑和竞争格局?
郑道勤:近期,国务院刚刚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其实在这份《意见》中,政府已经做了顶层设计。未来3-5年,智能体、智能装备会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得到大规模地推广使用,我们可能会在未来五年之内看到大量的新型复合机器人。
新型的智能体在生产车间、在田间地头、在人类的生活中,不断地去提升渗透率、不断地把人类从繁重枯燥的工作场景中给解放出来。
比如,酒店机器人已经大规模使用,但是取快递还需要人,可能未来就是复合机器人帮你直接快递,送到你门口,双手递给你。
比如说在汽车生产线上,我们还需要数千名乃至上万名的工人。可能五年,我们就能够看到大量的复合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去扭螺丝、上下料、搬运、检测等,特别是在一些危化产品的生产环境中,大量复合机器人和形态各异的智能体渗入到生产生活一线,帮助我们不断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提升质量。
我们再往前面看,可能5到10年,各垂类大模型会大规模地使用,我们的生产生活会有一个颠覆性的一个转变。
作为从业者,我们能够清醒地看到,智能体复合机器人和AI平台,正处于爆发前夜。
其实人类从事工业生产和工业劳动也就200多年的光景,人类美丽的眼睛、灵巧的双手,应该从事更加有创造性的工作,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喝咖啡,去欣赏音乐,去观看舞蹈,去逛博物馆,做一些更有创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