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主持召开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
“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未来五年是承前启后、攻坚突破的关键时期。”陈吉宁谈到,谋划上海“十五五”发展,要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掌握其中既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意图,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主动作为、积极作为,进一步丰富实践、挺膺担当,更好推动上海发展。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把握外部发展环境变化挑战、深化城市战略定位、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和前沿领域布局等宏观问题,以及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大都市圈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等现实具体问题直陈想法。
陈吉宁表示,谋划城市未来发展,要高度关注百年变局演进趋势、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绿色低碳转型趋势,坚持“四个放在”,胸怀“国之大者”,保持战略敏捷,掌握战略主动,着眼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更好发挥“五个中心”建设先手棋作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更好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在同与会专家学者代表交流时,市领导希望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和百年变局发展脉络,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底层逻辑,加强对深层次理论问题研究,更好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对上海而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无疑将是谋划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考量,也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战略敏捷。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也在上周召开,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亦为面向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事业再作动员部署。
陈吉宁在会上强调,要强化“四个放在”,坚持“四个面向”,为国担当、勇为尖兵,进一步做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不断激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奋力开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局面,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上海力量。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对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赋予新的历史使命。7月,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就进一步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审议通过《意见》。数月以来,围绕在科技创新领域“为国担当,勇为尖兵”,上海各个领域都紧扣各自定位和目标任务聚力发力。
考量上述使命的一个大背景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技创新范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更助推科研形式、组织方式等不断创新和优化调整。
大会上,陈吉宁对当好“尖兵”作了重点阐述——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放创新生态培育、引育高水平科技人才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都有具体的使命担当。
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上海要营造专注专心的科研氛围,引导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持续培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动态推进技术探索、技术收敛、技术迭代。
同时,要持续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探索使命导向的组织管理体系,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以任务为导向的竞争性管理新模式,让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充分涌流。
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上海将深化落实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并创新科技攻关模式,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大力推广攻关成果验证和产品应用。
会议指出,要激发各类攻关主体的活力动力,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公平便利参与重大创新、担当重任,引导外资研发中心持续提升能级,支持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
开放创新生态培育方面,上海将依托重点区域、重大平台,探索保税研发、离岸孵化、跨境技术交易等开放创新功能,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强科技新兴领域的规则探索和治理合作;大力推动技术、规则、标准走出去,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行业技术规则制定。
人才领域,则将加强“人才+项目+产业”协同支持,创新育才模式,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大力开展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联合培训,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将着眼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现全链条加速。包括持续改进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探索以项目经理人为主责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新兴前沿领域技术创新的制度供给。
同时,将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发展科技服务,加快提升概念验证平台、中试熟化平台、高质量孵化器的服务能级,着力构建全周期、多元化、接力式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可见,面对变革,一个重要的推进方式是制度创新。是否能精准把握趋势、及时有力进行调整优化,同时针对新需求、新问题及时提供新的制度供给,直接决定了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引领能力。
这一切的基础条件,还是“准确识变”。正如市领导强调的那样,各个领域的突破,都需要建立在对变革趋势的深刻洞察之上,基于对底层逻辑的准确把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