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主要组成部分,以私募股权投资方式组建的母基金,已成为全国各地进行产业投资的重要参与者。9月2日,中国科促会母基金分会母基金研究中心发布2025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显示,相较该机构发布的2024年中国母基金名单,上半年中国母基金机构总数增加17家,全名单共收录460家母基金,总管理规模达34845亿元。
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国办一号文”等重要政策出台,国内母基金发展正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数据上表现为新设母基金数量、规模均有明显减少,且不再有新设地方千亿规模母基金等。在实操上则表现为多地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对包括出资比例、存续期限、亏损容忍度、管理费等加强规范化管理。
江苏、湖北、福建等地新设较多
北京、广东、长三角居规模优势
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作为一家第三方母基金研究机构,为解决私募股权母基金行业整体信息相对不对称、透明度较低的问题,该机构从2018年初到2025年上半年陆续整理发布了《2017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等15份全景报告,获得了母基金行业乃至整个股权投资行业和监管层等的广泛关注。
最新发布的2025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母基金全名单共包括460家母基金,目前总管理规模达34845亿元,相比2024年底下降23.7%。此外,报告亦统计了460家母基金计划管理规模,总计划管理总规模达60778亿元。
460家母基金中,包括政府引导基金338家,总管理规模达到29973亿人民币,较2024年底统计的在管规模下降24.0%;市场化母基金112家,总管理规模4829亿人民币,较2024年底统计的在管规模下降22.4%;以及S基金10家,总管理规模43亿人民币。
母基金研究中心称,本次报告下调中国母基金行业实际在管规模的原因包括对不符合母基金研究中心定义的母基金(取消母基金业务,转向直接投资等业务)、已经退出或清算的母基金、退回出资的母基金等进行了减计,并根据机构的最新情况对部分母基金规模进行了调整。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2025年上半年中国母基金总投资规模为3338亿元,相比于2024年上半年的3791亿元降幅为7.2%。其中,引导基金投资规模2741亿元,相比于2024年上半年的2903亿元降幅为5.59%;市场化母基金投资规模442亿元,相比于2024年上半年的473亿元降幅为6.62%。
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发起成立的母基金共33支,其中包括政府引导基金31支,市场化母基金2支。新发起母基金总规模共1970.17亿,其中政府引导基金规模798.04亿,市场化母基金规模80亿。
分地域来看,上半年有11个省级行政区有新设立的母基金。其中江苏、湖北、福建等地新设母基金数量均在3支以上,浙江也有多支母基金落地,整体呈现区域集中的态势。从存量来看,北京、广东、江苏、安徽、上海因其相对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更强的政府政策支持,在母基金设立规模上占优。
国办一号文下“千亿母基金”不再
新设母基金更重务实导向
对于今年以来母基金行业面临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母基金研究中心分析认为,今年国办“一号文”出台即《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5〕1号),首次从国家层面系统规范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募资、运行与退出,标志着母基金行业迎来重要指导性政策文件。当前,各地母基金发展呈现更加规范化、体系化、集群化趋势。
7月底,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公开征求《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工作指引》和《加强政府投资基金投向指导评价管理办法》意见。相关文件中提出政府投资基金投向要符合国家生产力布局宏观调控要求,避免投资于存在结构性矛盾的产业,在新兴产业领域防止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等。
母基金研究中心认为,在此背景之下,各地的政府投资基金模式正在迎来变革,打法有所调整改变,并非一味地招揽外部成熟的企业,而是更加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特色优势等培育好自己的优势产业,预计各地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心都将由招引外部项目转向培育当地内生产业。
从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母基金新设数量和规模均出现较大幅下降,数量和规模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2%与62%,反映出各地母基金新设热度出现较大幅降温。业内人士指出,招商引资是此前各地政府设立母基金的动力之一,国办一号文明确,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要求,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政府投资基金失去招商引资功能可能会影响地方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积极性,再加上县级政府严控新设基金,预计未来中国母基金数量可能会减少、规模可能会逐步下降。
母基金研究中心认为,政策导向清晰地表明,母基金的设立要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以功能定位、统筹资源和科学考核为核心。整体来看,2025年各地政府在设立新母基金时更加注重长期导向和资金效率,不再追求“千亿规模”,呈现出更加务实的趋势,朝着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的方向发展。
多地提高出资比例、存续期限、亏损容忍度
在实操层面,今年上半年多地母基金对子基金的出资要求进一步放宽。此前政府引导基金通常对子基金出资比例在30%—40%左右,如今50%甚至更高的比例正越来越常见,不少地区直接将上限提升至70%乃至更高水平,显示出对子基金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如湖北荆州新设立的20亿元产业引导母基金,针对人才创新和科技创新子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99%;四川省发布《推动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提出,单一国资对创业投资基金的出资比例可提高至70%等。
在培育“耐心资本”方面,2025年上半年许多新设母基金和直投基金的存续期限长达15-20年,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新设引导基金大多存续期在12年以上,部分达到15-20年。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征集子基金的母基金中68%对子基金的存续期要求为10年以上。与此同时,不少地方还明确了延期机制,在项目发展需要时可申请延长存续期,减少基金管理人的短期压力。
同时,今年以来政府投资基金与国资母基金对亏损的容忍度显著提升。多地政策对种子期、天使期项目明确给予高额亏损容忍,甚至个别地区已允许单个项目出现100%的全额亏损。
例如,深圳南山区设立的5亿元战略直投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明确基金内单个项目最高允许亏损100%;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提出,在受托管理机构尽职尽责前提下,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出现100%亏损,按照直投资金投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考核等。“单项目允许全亏”的容忍机制正被越来越多地方采纳。
此外,2025年以来,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费计提机制持续趋严。国办一号文明确了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费标准:一般应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今年上半年,多地出台政府投资基金新规,其中围绕管理费计提机制细则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管理费费率整体下调趋势明显,过去普遍存在的直投基金“每年2%”费率正在被打破。更低管理费率及部分母基金要求管理费支付与投资绩效挂钩,将更加考验管理机构的投资能力及日常运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