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按照预期目标,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要达到1.1万亿元,去年这一规模已达到1.08万亿元。
目标近在咫尺,势头稳中向好。今年1—7月,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49.8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全国、全省的同时,也暂时跑赢了年初设定的增速。
成都是如何促消费增活力的?9月2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四川站走进成都,探寻这座“万亿消费城市”不断提升消费活力的密码。
作为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成都肩负带动四川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对四川而言,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和美好生活向往体验地,成都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
根据此前印发的《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四川明确支持成都全方位扩大内需,包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举办大型演唱会和高品质赛事等。
换句话说,经济大省“勇挑大梁”背后,经济大市必须全力以赴、跳起摸高。高基数之上,成都如何更进一步?
文化赋能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
进入9月,成都逐渐褪去炎热,夜幕降临之际,游船在波光粼粼的锦江上前行,带领游客们感受这座内陆城市水岸一体的活力。

夜游锦江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刘旭强摄
“夜游锦江”项目营销负责人杨苛表示,夜游锦江游船项目以水岸联动的多元消费模式,有效延伸了消费链条,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夜间消费场景。
据了解,夜游锦江项目以20公里水上黄金线为轴,串联起沿江的商业、文化、旅游等多元业态,构建水、岸、街、坊、船“五位一体”消费新场景,并将天府文化、蜀都遗韵、川剧精髓等元素融入其中。
杨苛表示:“夜游锦江项目其实是成都水生态治理的价值转化。”这条承载千年历史的河道,如今已是成都夜间经济的“黄金水线”。数据显示,今年夜游锦江项目区域共接待游客约290万人次,实现营收约2488万元。
如果说夜游锦江“以水为媒”激活了夜间消费,位于成都高新区的铁像寺水街则通过创新“文化+首店+场景”模式,推动商业向“文化体验式消费”升级。
以曼联梦剧场西部首店为例,门店负责人王殿豪介绍,这里除了售卖体育用品,还常态化举办观赛、球星互动等活动。今年7月门店举办曼联传奇门将范德萨成都见面会,300张门票47秒售罄。
“曼联俱乐部在西南地区的首家授权门店选择成都,是因为成都良好的营商环境、体育氛围和居民消费能力。”王殿豪表示,门店自今年初开业以来,销售情况大超预期。
据介绍,铁像寺水街文化商业街区的品牌商户中,首店占比达到60%,目前正积极打造以首店经济为特色的商业生态。而“首店”正是成都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最新数据显示,成都首店数量已突破4000家,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科技加持丰富沉浸式体验新业态
对成都来说,消费早已不止于“买买买”,科技力量不断推动成都消费持续“提质增效”。仅成都高新区,目前已聚集数字文创企业超6000家、从业人员超12万人,产业规模突破1100亿元。
走进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不仅可以打卡孕育“哪吒”的可可豆动画,腾讯新文创总部、网易雷火工作室、AG电竞、完美天智游等60余家文创企业在此集结。
作为园区企业,成都东极六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田海博的感受有一定代表性,“帮助支持不说是无微不至,但也一定是面面俱到——你能想到的,这里一定都有。”
田海博表示,得益于成都对文化产业的耐心支持,团队创作的《匠木》这款游戏成功扬帆出海,用数字科技载体讲好中国故事。
这股科技力量,也为文旅消费延展了更多可能性。比如,在铁像寺水街,博新全宇宙沉浸式探索中心去年正式向公众开放,为成都消费者带来了现象级文旅项目“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西南首秀。

游客在博新全宇宙沉浸式探索中心体验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刘旭强摄
类似的沉浸式体验新业态还有很多。杨苛介绍,今年夏天夜游锦江项目升级了体验内容,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数字游船技术,在真实江景中叠加熊猫、古建筑等虚拟元素,让游客一秒“穿越”古今。
杨苛认为,夜游锦江项目将文化传统以沉浸式演绎的方式呈现给游客,独具特色,未来夜游锦江还将继续拓展广度和深度,借助科技手段丰富业态、提升体验,让这条千年水道持续释放经济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