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3日讯 固态电池被认为是锂电行业的终极产业趋势,在今日召开的“科创板细分行业集体业绩说明会之科创板新能源行业专场”上,多家企业负责人透露了固态电池量产最新进展,他们认为,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固态电池正迎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阶段。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此次业绩说明会持续两个小时,企业回复投资者提问超过150余条,其中关于固态电池业务进展的提问较多,涵盖技术研发、客户合作、产业化落地等多个方面。
固态电池从中试阶段向规模化量产推进
对于固态电池业务的进展情况,业绩会上,孚能科技(688567.SH)董秘潘链表示,公司目前已完成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送样,并完成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开发,采用富锂锰基/高镍三元正极与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
孚能科技总经理董立刚透露,针对人形机器人客户对电池高安全、轻量化、长续航的特定需求,公司已推出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全固态电池,采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高镍三元+高硅负极的技术组合,能量密度可达到400Wh/kg,并可通过针刺、250°热箱及剪切等严格安全测试。
在固态电池生产设备和材料方面,多家公司取得了关键突破。
利元亨(688499.SH)董事长周俊雄在业绩会上表示,公司目前已打通全固态电池整线装备的制造工艺,已攻克包括电极干法涂布设备、电极辊压及电解质热复合一体机、胶框印刷及叠片一体机和高压化成分容设备等的关键技术,并为头部车企交付整线项目。
他进一步表示,公司为某头部车企提供的全固态电池整线项目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交付及调试工作,进展顺利。具体验收时间需根据客户的技术要求、产线运行情况及双方共同确认的进度安排来确定。
嘉元科技(688388.SH)总裁杨剑文介绍了公司在固态电池集流体材料方面的创新,2024年公司推出高比表面拓界铜箔,针对性解决了固态电池负极集流体固固界面接触面积不足与界面阻抗难题;2025年推出双面镀镍铜箔,目前已适配半固态/固态电池技术。公司预计2025年固态电池铜箔出货量约为100吨。
仍有多个关键环节需产业链共同攻克
在固态电池材料体系方面,与会企业布局了多种技术路线。其中,五矿新能(688779.SH)重点推进高镍材料与卤化物电池体系的适配性技术研究,厦钨新能(688778.SH)同时推进氧化物和硫化物路线,信宇人(688573.SH)表示,将按计划持续推进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性能优化及客户验证工作,以及进行正极材料包覆卤化物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性能测试。
厦钨新能董事长杨金洪表示,匹配氧化物路线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已实现供货;硫化物路线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方面,公司与国内外下游头部企业保持密切交流合作,提供多批次样品进行验证。
信宇人董事长杨志明透露,公司成功试制了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样品,并完成了首轮电化学测试,离子电导率达到1.5-2mS/cm,展现出良好的导电性能。
五矿新能是中央企业固态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核心成员,董事长胡柳泉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全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已实现累计百公斤级发货,并牵头制定了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标准。
业内分析认为,最终哪种路线能成为主流,将取决于各方案在成本、性能和大规模量产可行性方面的综合表现。不过,多技术路线并进的态势,有利于降低产业化风险,也为未来技术突破保留了更多可能性。
在固态电池的推广上,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正在加强产业链企业协同合作,ST逸飞(688646.SH)副总经理曹卫斌表示,公司与金羽新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全极耳固态电池、方形铝壳固态电池的设备研发、工艺优化、市场推广、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战略合作。目前双方正在进行产品开发验证,已有部分订单。
先惠技术(688155.SH)董事长潘延庆也业绩会上表示,公司当前已与清陶能源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领域展开深度协同合作,共同推进相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进展显著,但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挑战。周俊雄指出,固态电池从中试阶段向规模化量产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多个需产业链共同解决的关键环节,包括制片段工艺路线仍需探索、电极与电解质复合技术尚未定型、胶框印刷及封装环节需进一步优化、高压化成环节对设备要求较高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