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3 22:53:01 股吧网页版
再生纤维年使用量已突破300万吨 纺织循环创新十年成果发布
来源:上观新闻

  “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近二十年下降超65%,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长12%,再生纤维年使用量已突破300万吨。”这是记者从9月2-3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的2025循环创新·时尚大会上获悉的。本次大会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深耕行业循环转型十年后的成果总结与未来展望,也是对国家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战略目标的积极响应。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全球纺织行业加速从资源消耗型线性模式向闭环再生循环体系跃迁。循环设计即服务、产品数字护照驱动的全生命周期追溯、消费后纺织资产逆向物流网络等创新实践,成为破解时尚产业ESG价值共生体系难题的关键路径。

  历程回顾:从早期框架到国家战略

  中国纺织业的循环创新探索始于2015年。当时,中国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率先制定覆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维度的12项行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并从化学品管控、水管理、碳排放治理和循环创新四大专题切入,启动可持续创新先锋项目,为行业转型奠定早期框架。

  2019年,行业循环实践进入“协同深化”阶段。6月,中纺联社责办在北京召开循环经济管理创新项目启动会,汇聚20家产业链上下游机构,首次系统性探索循环转型路径;10月,与劲霸男装共同发起“衣再造竞赛”,30套青年设计师再造衣作品先后亮相COP25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李宁总部及中国可持续时尚周,推动“循环时尚”从概念走向公众。

  2020年,行业迎来“理论升级”——中纺联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兰精集团联合发布《循环时尚:中国新纺织经济展望》报告,为中国纺织服装循环转型提供国际视野与本土化结合的系统指引。

  2022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25%、再生纤维产量达200万吨”的目标,将行业实践提升为国家战略。

  开幕大会:多元视角共建循环生态

  开幕大会上,来自政策、技术、标准与国际组织的多位专家进行了分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致辞中指出,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近二十年下降超65%,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长12%,再生纤维年使用量已突破300万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者杨尚宝强调政策引导对循环经济的关键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就“纺织品循环创新展望”提出技术发展路径。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中国代表关一松分享国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经验。全国循环经济标委会秘书长高东峰系统介绍中国纺织循环标准体系构建进展。必维集团专家Rakesh Vazirani解析欧盟循环经济立法全景,为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供参考。联合国环境署Bettina Heller呼吁全球协作推进纺织可持续转型。

  专题分享:三大板块聚焦创新落地

  9月3日举行的专题分享会围绕“循环创新趋势”“循环材料创新”和“循环商业模式”三大板块展开。

  在“循环创新趋势”环节,东华大学王华平教授探讨纤维再生循环产业化技术,Irene Martinetti介绍循环转型指标2.0,徐秉声分享欧盟转型亚洲项目在湖州、绍兴中小微纺织企业的实践进展,华东师大李道季教授分析微塑料问题与治理路径,北京服装学院赵国樑展示智能分拣技术进展,杨鹰鸿提出纺织品循环利用的系统挑战与应对思考。

  “循环材料创新”板块聚焦技术突破,嘉宾涵盖生物酶法再生技术、化学法循环解锁时尚废料闭环、氨纶混纺面料化学法再生,以及锦纶6废旧纺织品循环再生纤维开发等前沿话题。

  “循环商业模式”板块中,迪卡侬、耐克分别介绍赋能消费者环保行动和旧鞋新生计划,李晓霞提出消费后纺织品一站式全链路解决方案,王琳分享酒店布草循环实践,刘克宝展示绿赛特跨场景循环纺织案例。

  本次大会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国纺织业十年循环探索成果,更以产业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目标制定到成果复盘,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协同,行业已形成“实践-总结-迭代”的良性发展闭环。未来,中国纺织业将持续深化循环创新,推动中国标准向全球规则转化,为全球可持续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