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实施。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迅速响应,精准对接政策落地。这些银行机构上线了相关产品和业务,并顺利完成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的审批与发放。
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贷贴息“红包”如何申领?在申请和使用贷款过程中,又需要留意哪些问题?金融投资记者为您一一梳理。

政策红利
转化为居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消费贷贴息是首次针对个人消费贷款发放的政策“红包”。这意味着,个人从银行获得符合条件的消费贷款,可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部分利息。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个人使用指定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按照要求,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利率为年化1%,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信用卡透支、个人住房贷款、车位贷款、个人助学贷款等不纳入本次贴息范围。
业内人士指出,这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联动,将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居民手中的“真金白银”,以金融“活水”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回升具有积极意义。
多家银行上线相关产品和服务
为积极响应此次消费贷贴息政策,众多金融机构迅速行动,推出了一系列契合政策导向的金融服务。
“9月1日一早,我到银行APP的贷款栏一看,发现多了一行‘是否选择贴息’,勾选的话,则多了一项《贴息协议》,需要点选下一步同意,看来银行反应挺快的。”有社媒用户发帖表示。
目前,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5家个人金融服务机构在内的多家银行已获得贴息资格。多家银行机构发布了进行消费贷贴息的公告并上线了相关产品和服务,并针对消费者对消费贷贴息存在的疑问进行一一解答。
如工商银行的“融e借”,交通银行的“惠民贷”,浦发银行的“i车贷”“浦闪贷”,华夏银行的“龙e贷”“菁英贷”等产品均支持本次贴息业务。
金融机构指出,借款人需从这些机构申请贷款,并签署补充协议,授权银行查询相关消费交易信息,方可享受贴息优惠。
以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例,消费贷贴息政策发布后,在9月1日当天,顺利完成了首笔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的审批与发放。据了解,首位贴息放款客户蒋女士,通过浦发银行手机银行申请10万元的消费贷款,节省利息500元。截至9月1日16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已完成65笔超1200万元的消费贴息业务放款。
农业银行明确了消费贷贴息操作流程:对符合贴息条件的客户在该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进行结息时,该行将按照政策规定的贴息比例、贴息上限计算贴息金额,在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贴息资金。
农业银行同时申明,对提供假资质、假材料、假担保、假交易、假用途等或通过不法中介办贷的予以禁止。
此外,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已陆续在手机银行APP中上线了消费贷款贴息专区,消费者可在专区查询个人消费贷款贴息金额和明细事项。
交通银行对9月1日前已放款到账但未使用的消费贷款,提供补充协议的补签,审批后可享受贴息。
金融机构正在通过简化流程、创新产品和服务,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有需要的消费者,助力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
消费者享受贴息“红包”应这样操作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申请使用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备受关注。
总体来看,消费者如果想享受贴息政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消费者应确认资格并申请贷款。从指定的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或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申请新增的个人消费贷款。同时要选对用途:贷款只能用于消费领域,单笔5万元以下普遍适用;5万元以上需用于汽车、医疗等重点领域。
其次,需要签署一份补充协议,授权银行查询消费交易信息,以便后续核实资金用途。这是享受贴息的必要前提。
最后,正确用款,确保贴息。直接刷卡(商户的POS机),或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扫描商户的收款码进行支付。银行能清晰识别这类消费轨迹,符合条件的即可自动享受贴息。将贷款取现付款或者向商家扫描个人二维码付款时可能无法识别,需要提供发票进行佐证。
值得注意的是,各大银行都表示,严禁将消费贷款用于偿还信用卡或者其他投资,一经发现需退还补贴。
有消费者发出疑问:“如果某些消费符合条件,但没有被贴息怎么办?”
“贴息金额会直接体现为您的贷款利息减少,您可通过银行手机APP或短信通知查看贴息情况。如果认为符合条件的消费未被贴息,可凭消费发票向贷款银行进行申诉。”某银行客服介绍道。
业内专家建议,尽管贴息政策带来了实惠,但消费者仍应保持理性,量力而行避免过度负债,并在申请前仔细阅读条款并合理规划还款。
业内人士认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将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协同发力,分别从需求端与供给端双向推动,有效激发消费活力、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持续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