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3 23:07:20 股吧网页版
“智慧大脑”赋能亿吨港 通航效率提升30%——专访曹妃甸海事局|海洋脉动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陈炳衡

  巨轮往来,桥吊繁忙,在渤海湾西岸的曹妃甸港区的矿石码头三期,记者看到两艘25万吨级的大型矿砂船(VLOC)正在装卸货物,远方锚地中依稀可见数十艘等待入港的巨轮,这座从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沙岛成长起来的亿吨大港,正成为连接“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的重要枢纽。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贸区建设提出的“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重要指示精神,曹妃甸海事局在河北海事局和各级自贸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从提高港口效率、优化海事政务服务、建设世界一流大港上全面发力,实现了单船迎检时间节省35分钟,在船检查时间由4小时压缩至2.5小时,为船方节省成本3万—4万元/艘;海域使用权审批时间由117天压缩至73天,效率提升38%等多项成果。

L1010857.jpg

陈炳衡/摄

  针对此,8月29日。《华夏时报》记者对曹妃甸海事局进行了专访,交管中心副主任刘冲霄代表海事局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是详细内容:

  《华夏时报》:目前在帮助港区实现高效运转方面,海事局的工作是基于哪些实际问题开展的?

  刘冲霄:曹妃甸港区作为区域航运枢纽,已建成生产性泊位105个,年进出港商船近4万艘次,吞吐量突破5亿吨大关。伴随港区迅猛发展,航道交通日益繁忙,而18家业主码头并存的管理格局,更导致航道资源使用冲突频发,尤其在单向航道区域尤为突出。传统VTS系统虽能获取船舶位置、航向、航速、船名、尺度等基础信息,但船舶计划高度依赖人工报送审核,难以全面、实时掌控进出港船舶动态与码头作业实况,严重制约了船舶周转效率,并对航行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具体痛点体现在:

  航道效能受限。传统船舶进出港计划采用分时段表格报送,时间设定粗放且难以灵活调整。部分船舶未能按计划时间完成准备,造成宝贵的航道窗口期闲置浪费。

  拥挤风险加剧。尽管计划按时段分隔船舶流,但实际执行中船舶靠离泊作业难以精准守时,致使交通流分布不均,航道拥堵现象时有发生,大幅提升船舶碰撞风险。

  信息壁垒阻隔。统一指挥平台缺失,港航单位信息相对封闭。交管中心无法实时感知船舶现场作业动态,码头亦难以及时将船舶实际可执行时间反馈至交管中心,协同效率低下。

  《华夏时报》:请问海事局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刘冲霄:为破局增效、保障安全,曹妃甸港区倾力构建了船舶智能交通组织系统,核心建设涵盖:

  打造一体化智能指挥平台:创新构建集海事端、地方港航端、码头端于一体的智能指挥中枢。平台以船舶进出港计划为核心主线,实现了计划的智能化收集汇总、科学排序、自动审核与可视化执行。深度融合船舶装卸进度等现场作业信息及港航数据,并嵌入船舶精准调度模块,赋能交管中心与码头调度基于规则对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与实时确认。该平台成为港口管理部门实时掌控船舶态势、实施精准交通指挥的“智慧大脑”。

  构建港航信息数据枢纽:系统全面整合港口内部堆场数据、船舶靠离泊计划、生产调度信息、船舶航行轨迹、货物详情等关键港航数据,成功打造曹妃甸港区统一的数据汇聚中心。此举不仅打通了海事部门与各码头间的信息“高速路”,更为未来融合更多港航单位与部门,构建开放协同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进出港计划智能编排:联合顶尖科研力量,深入开展进出港精准调度研究,创新研发出船舶交通组织安全通航动态推演模型算法。该算法通过模拟港池航道通航负载,综合考量船舶吨位、泊位距离、潮汐条件等12项关键因子,驱动船舶进出港精准调度模块高效运作。系统运用智能算法实现船舶最优编组,引入作业进度量化管理、进出港执行时间提前确认等机制,赋予码头和交管中心动态优化计划的强大能力。智能消息推送功能可根据作业进程自动触发提醒,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配套推出的信用管理体系,有效激励码头、船舶自觉规范数据报送,显著提升了船舶进港调度时间的精准度。该模块成功化解了交通流不均导致的航道资源闲置与拥堵并存难题,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双重跃升。

  升级船舶计划执行智能可视化:深度应用电子海图技术,将静态船舶计划无缝融入动态海图桌面,实现了电子海图模式下直观、高效的船舶进出港操作管理,并自动生成规范的VTS值班电子日志。创新联动CCTV系统与电子海图,提供实景化监管支持,大幅提升现场感知能力。海图桌面更集成展示船舶装卸量、扣押状态等关键信息,为VTS值班员实施精准交通组织决策提供强大支撑,有效规避因人为疏忽导致的失误。

L1010864.jpg

曹妃甸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一体化智能指挥平台,陈炳衡/摄

L1010861.jpg

CCTV系统与电子海图,陈炳衡/摄

  《华夏时报》:请问海事局帮助港口实现高效运转的成果如何?

  刘冲霄:目前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通航效率显著跃升。系统自试运行以来,曹妃甸港区中区进出港航道转换时间缩短15%,船舶进港锚地待命时间缩短11.6%,港口整体通航效率提升30%,航道资源利用率实现跨越式提升。

  第二,人工作业负担锐减。系统实现船舶进出港计划自动排序、智能审核,并创新设置电子日志系统,实时记录船舶动态、气象数据、异常事件等信息,按交接班时段自动生成涵盖进出港记录、锚泊信息等8大类的标准化值班报告,减轻了值班人员工作负担30%,起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极大解放了VTS值班人力。

  第三,港航协同生态成型。系统成功打破信息孤岛,构建起涵盖船舶、代理、码头、引航、拖轮、海事、曹妃甸区、海关、边检等九大主体的高效协同作业网络。依托标准化数据接口,实现计划申报、作业确认、动态跟踪全流程无缝衔接。智能消息推送确保各环节紧密联动。试运行期间,船舶靠离泊作业衔接时间平均缩短35%,一个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运行高效的港航新生态已然形成。

L1010816.jpg

矿石船在三期码头卸货,陈炳衡/摄

  《华夏时报》:请问海事局在保障港区安全运营方面,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刘冲霄:曹妃甸港区作为国家能源运输和外贸物资中转的重要枢纽,2024年吞吐量突破5.6亿吨。然而受季风气候影响,港区气象条件复杂多变。据统计,港区近五年年均大风总时间达29天,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雾日年均出现总时间达9天,极端天气导致港口年停航时间超过900小时。传统的"一刀切"禁限航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港口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港区不同区域气象差异显著。实测数据显示,在7级东北风条件下,甸头区浪高可达3—4米,而一港池背风侧浪高仅1—1.5米;锚地与港池之间的风速差值最大可达5米/秒。这种差异使得统一管制标准既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又会影响港口作业效率。

  其次,各类船舶抗风能力悬殊。客船、施工船舶与大型散货船在同一标准下管制显然不合理。经计算评估,陆岛运输船舶的抗风能力为6级,而小型风电运维船及部分游艇在5级风条件下就需要停航。

  最后,港区通航环境复杂多样。全港拥有4大港池、3条主航道、2处锚地,其中东区航道最窄处仅150米,而一港池转弯半径达2000米。这种复杂的通航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差异化的管控措施。

L1010820.jpg

矿石船在三期码头卸货,陈炳衡/摄

  《华夏时报》:目前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刘冲霄:具体解决办法可以分成三部分来讲,首先海事局通过科学划分管控区域。具体是通过对港区气象水文特征、通航环境和船舶作业特点的综合分析,我们将全港划分为五大类功能区实施差异化管控:开敞水域包括甸头区和锚地区域,这里重点防控大风浪导致的船舶走锚、引航员登轮等风险;深水航道主要指东区主航道,需要特别防范横风导致的船舶偏航风险;半封闭港池如一港池、二港池,可以分级利用背风侧泊位进行作业;作业特殊区如LNG泊位、风电作业区等,执行专项管制标准;船舶定线制区域则实施动态间距管控,确保航行安全。通过科学分区管控,可实现安全监管资源的精准投放,避免“一刀切”停航带来的经济损失。

  然后海事局建立了四级响应机制。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北海事局关于应对恶劣天气工作的文件精神,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我局结合辖区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了分级响应制度。该制度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将恶劣天气影响细分为四个等级,并配套实施差异化的管制措施,确保响应工作精准高效。

  最后是最主要的,海事局创新技术支撑体系。曹妃甸海事局研究建立曹妃甸港区各单位间的气象信息联动机制,确保气象预警信息能及时传递到港口运营、交通管理、应急救援等相关部门。通过定期组织港区内各单位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为提升港区的气象服务能力和通航安全管理水平,海事局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同完成了《曹妃甸港区区域化、精准化预警预控(甸头区专题)研究》工作。该研究通过分析港区自然环境、通航环境及交通流特征,结合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提出了分区化气象预警方案和禁(限)航管理建议。研究成果为港区应对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减少了因气象原因导致的作业中断时间,提升了港口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然后,海事局大力推广港区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加强与国家、省、市级气象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合作,提升多源气象数据的集成应用能力,宣传精细化气象服务优势,向辖区码头企业推广港区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从而实现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提高海气相互作用模拟的准确性,实现港口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可视化显示,便于海事主管机关实时直观接收气象预报信息,辅助采取禁限航措施

  再者,为突破气象服务瓶颈,海事局牵头组建了“曹妃甸辖区气象联盟”,构建了“政企研”协同的新型工作机制。该联盟整合了自然资源部秦皇岛海洋中心、曹妃甸气象局、港航企业等5家单位资源,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气象数据共享池,打通了海事、港口、气象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风力、能见度、波浪等26项数据的实时交互;二是开展联合攻关,针对甸头区强风、港池局地雾等典型天气,研发了专项预报模型;形成了气象服务的合力,为分区分级禁限航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最后,针对曹妃甸港区六大功能区(中区、东区、西区、甸头区、风电场区、定线制及锚地区)的气象特征和作业需求,以“水陆空立体覆盖、多要素精准监测、数据实时共享”为目标,构建“岸边自动站+海上浮标站+雷达遥感+无人机补充”的观测网络,重点解决现有站点分布不均(东区集中、其他区域稀疏)、要素缺失(能见度、波浪、流速监测不足)等问题。推动唐山市政府在相关区域补设气象观测站,实现风力、能见度、波浪、流速四大核心要素全域覆盖。

  《华夏时报》:请问海事局目前还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刘冲霄: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一些困难。气象预报精度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对强对流天气的预警,目前平均提前量仅30分钟左右,难以满足应急响应需求。部分关键点位如东区航道缺乏实时浪高监测设备,影响管制决策的准确性。此外,约15%的老旧船舶缺乏准确的抗风能力数据,给分级管控带来困难。

  《华夏时报》:针对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海事局将来有哪些举措?

  刘冲霄:海事局计划将曹妃甸辖区6块气象分区划分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建议在具体公布实施前进行为期1年的试运行,及时修正分区范围。气象服务分区的对外公布可通过曹妃甸海事局印发《曹妃甸港区气象服务分区划定方案》,或通过航行通告等形式对外发布,明确分区经纬度坐标及分区要求,同步制定发布《曹妃甸港航分区气象服务技术指南》,细化各分区监测要素、预报精度及禁(限)航阈值等。后续可将分区方案纳入《唐山港曹妃甸港区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安全监督管理细则》。做好分区宣贯工作,定期组织辖区港航企业、引航部门、海洋发展部门等开展培训,并可绘制指引图纸组织材料,做好宣传发放。

  同时,海事局针对航道、锚地、港口、港区、泊位等不同功能区,研究建立分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依据不同预警阈值及用户指定的个性化区域,系统可提供从0—3小时的强对流预警,到0—72小时的低能见度、大风、海雾等气象预警及风险提示。该体系的建立,将实现预警信息“秒级推送”,使港口气象服务能够针对不同区域和作业需求,提供精准和及时的气象预警,有效防范极端天气对港口运营的影响。

  本项工作的实施成效,得益于河北海事局的科学指导和辖区单位的协同配合。我们将继续坚持“精准管控、服务发展”的工作理念,为将曹妃甸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港口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