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4)港药冲高回落,可T+0交易的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回调2.89%,成交额快速突破16亿元,资金已连续第33天净流入(7/22-9/4),近10日累计净流入超39亿元!截至9月3日,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最新规模超208亿元创历史新高,规模和流动性持续领跑!

截至10:14,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飘绿:再鼎医药跌超11%,康方生物、三生制药、信达生物跌超3%,石药集团跌超2%,百济神州跌超1%;绿叶制药逆市微涨。

注:成分股仅做展示,不作为个股推介
会议方面,世界肺癌大会(WCLC)将于2025年9月6日-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中国药企将在会议上展示一系列创新的研究成果。
【主权基金、外资巨头集体出手创新药】
据报道,当前,新加坡主权投资机构(GIC)、挪威央行、外资巨头纷纷瞄准中国生物制药或医药服务公司。据悉,GIC成立于1981年,负责管理新加坡外汇储备,重视科技领域投资。
据港交所披露易信息,8月29日,GIC加仓和铂医药-B,占拥有投票权股份的6.37%,涉及金额5.11亿港元。事实上,此次并非GIC首次加仓中国医药企业。今年8月18日,该机构加仓基石药业-B,持股比例首次突破5%,达到5.49%,涉及金额约6.35亿港元。
无独有偶,青睐中国医药企业的主权投资机构还有挪威银行(挪威央行)。该机构于8月8日、8月12日、8月13日、8月26日连续加仓凯莱英,合计斥资9912.03万港元,加仓后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有投票权的股份比例为14.71%。
除主权投资机构之外,8月29日,英国资产管理巨头施罗德投资集团亦加仓凯莱英,涉及金额为715.71万港元,加仓之后持股占有投票权的股份比例为17.32%。
此外,华尔街大鳄Steve Cohen旗下对冲基金Point 72加仓复宏汉霖突破5%,多头仓位持股比例占有投票权的股份比例为5.04%,斥资2037.44万港元。
【中国向全球制药巨头授权交易热度持续】
布局中国的医疗健康赛道几乎成了外资的共识,这背后是中国生物技术的厚积薄发。9月1日,全球权威科学出版集团Springer Nature旗下杂志Biopharma Dealmakers在新闻特写板块发表文章表示,西方制药巨头正“向东进军”,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吸收创新药资产。
2020年—2025年,已披露的全球授权交易和研发合作伙伴关系价值约为每年1700亿~1800亿美元。其间,虽然整体年度交易价值基本持平,但来自中国资产的授权交易价值增长了10倍以上,从2020年的约50亿美元(全球价值的3%左右)增长到2024年的超过500亿美元(全球价值的30%左右),凸显出中国创新增长。此外,中国约占全球临床资产的三分之一,与美国持平,显著领先于欧洲。
中邮证券指出,创新药长期产业趋势不容忽视。国内创新药出海BD的交易不会停止,中国整体的创新药产业经过过往10余年的快速发展,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自年初开始的肿瘤领域的双抗到呼吸领域的小分子,通过海外MNC的购买行为已验证了国内创新药公司创新研发的实力。从购买方角度来看,中国产业链能力、管线数量和质量、研发效率在全球都极具竞争优势,有望持续兑现长期的产业趋势。
(来源:中邮证券20250902《创新药先行,静待普涨》)
【关注中国硬核创新药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认准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100%布局创新药产业链!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是弹性更高的创新药,截至7月末,2025年内涨幅超109%,港股医药类指数领先!

底层资产是港股,可以T+0交易!
关注中国硬核创新药力量,新质生产力代表,认准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场外联接(A类:021030;C类:021031)!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个股仅作为指数成份股客观展示,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属于中等风险等级(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基金投资范围包括港股,会面临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
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标的指数为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该指数近5个完整年度(2020-2024)的涨幅分别为88.80%、-21.59%、-25.60%、-22.80%、-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