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4日讯 市场常常变化莫测,但也有一些基金产品似乎选择了另一条路径:它们在漫长的时间里,始终将同一家公司放在重仓股的位置。对于熟悉基金运作的人来说,这种现象既令人好奇,也颇具争议。因为在一个强调灵活调仓、及时应变的市场里,保持重仓股多年不变,不仅需要坚定的投资理念,更需要极强的承受力。
一些投资者喜欢将这种操作称为“不动如山”的策略,背后既有长期主义的坚守,也包含了行业逻辑、企业成长性以及基金经理个人偏好的多重考量。正因如此,基金行业内部也不乏声音认为,这类“长情”的持仓故事值得深入观察。
多年未变的“心头爱股”
回顾近些年的基金定期报告,能够发现不少基金经理对某些公司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耐心与信任。据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筛选成立满三年的主动权益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QDII混合型基金,仅统计主份额),共有139只基金在2025年二季度时的第一重仓股,是从建仓伊始,持续持有至今的。
以广发沪港深新起点为例,自2017年建仓以来共34个报告期,对腾讯控股的持有一直延续至今。期间虽然这只股票有过短暂的排名波动,但从未彻底消失在基金的持仓名单中。一位市场人士曾评价称,这种长期锁定的持仓方式,考验的不仅是对企业竞争力的研判,也考验着基金经理是否有足够的定力去抵御市场的噪音。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再如中信保诚量化阿尔法自2017年三季度开始起便持续持有贵州茅台。交银股息优化也是自建仓开始的31个报告期中,贵州茅台一直位列前十大重仓股之中。

财联社记者还注意到,那些能够在多个报告期中长期留在基金持仓中的,多半是贵州茅台、腾讯控股、宁德时代这样的蓝筹股。背后反映出的逻辑,是基金经理普遍更愿意在基本面稳定、竞争优势突出的龙头上维持长期押注。可以说,在这些基金经理的投资框架里,贵州茅台早已成为难以替代的存在。市场上甚至有观点调侃,这样的持股方式已经不是简单的“看好”,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陪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成立时间较早的基金,如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自2005年成立以来,该基金已经累计56个报告期将贵州茅台列为前十大重仓股,且长期稳居前列。景顺长城大中华累计53个报告期重仓持有台积电。再如易方达医疗保健共有50个报告期持有恒瑞医药,易方达消费行业则是47个报告期重仓美的集团,工银消费服务共计47个报告期有贵州茅台出现在前十大重仓股之中。(如下图)

这种现象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讨论。一位资深研究员表示,这类基金往往在早期就确立了对核心资产的信心,之后即便行业经历波动,基金经理依然会坚持持有。他们更关注的是企业的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市场的涨跌。换句话说,这些基金的重仓股并不是临时的选择,而是深思熟虑后长期绑定的结果。
长情背后的逻辑
基金经理为何会对某一只股票保持如此坚定的偏好?业内普遍认为,背后的逻辑主要来自三方面:赛道判断、价值理念与能力圈约束。
一位不具名的基金经理指出,选择长期持有的标的,往往来自对赛道的深刻理解。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龙头公司,一旦确立了竞争壁垒,就有可能在较长的周期里保持成长性。腾讯控股为互联网的龙头大哥,而贵州茅台在高端白酒赛道的绝对地位更是难以撼动。这些公司在各自领域中具备长期发展的空间,自然更容易被基金经理锁定为心头好。
另一方面,价值投资理念也为这种长期持有提供了理论支撑。多位基金分析人士指出,中长期走势往往围绕企业内在价值波动,因此只要选定的公司具备持续盈利能力和清晰的商业模式,基金经理完全可以通过长期持有分享其成长带来的红利。与频繁换仓相比,这种方式能够保持投资组合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投资者形成清晰的预期。
还有一种观点强调能力圈的重要性。并非所有基金经理都有广泛涉猎的能力,有些经理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行业深耕细作。一旦确认了企业的商业逻辑与治理结构符合长期投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在熟悉的领域“死磕”,而不是四处寻找新的标的。一位业内分析师曾表示,真正长期持有考验的是基金经理对企业模式的深刻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需要长年累月的跟踪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交易型基金经理更倾向于高换手和趋势操作,而价值型基金经理则常常依赖长期持仓来体现判断力。两种风格并无绝对优劣,但在市场不断波动的环境下,能够坚持多年不变的重仓股,无疑代表着极强的投资信念。
持有不动的风险与挑战
然而,长期“钟情”于一只股票并非没有代价。正如一位资深投研人士所言,长期持股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选择了正确的公司,基金能够获得可观的回报;但若选错了方向,损失同样会被长期放大。
康得新的案例就是前车之鉴。曾经被视为千亿白马股的公司,最终因财务造假而退市。彼时有多只基金重仓持有该股,后续因康得新股价闪崩导致基金净值大幅回撤。这说明,即便是看似稳固的企业,也可能在外部环境或自身治理的变化中出现无法预料的风险。
业内分析人士提醒,长期持有的最大风险在于市场环境与行业逻辑的改变。过去十年中,一些传统行业的景气度逐渐下滑,如果基金经理执着于其中的龙头公司,未必能够抵御周期性衰退的冲击。一旦企业失去成长性,即便是长期坚守,也可能只换来平庸的回报。
此外,短期波动对投资者体验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当基金的重仓股出现大幅回调时,投资者往往会质疑基金经理的判断,甚至产生赎回压力。这种外部压力可能迫使基金经理在关键时刻不得不做出妥协,从而错失长期回报。正因如此,虽然长期持股在理论上具备优势,但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坚持到底的基金经理并不多。
一些经济学者从更宏观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长期持股的前提是选对方向,尤其是在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加速的背景下。随着数字经济逐渐取代传统行业,资金的流向和利润的来源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基金经理依然停留在夕阳产业中,即便再坚守也难以获得理想回报。因此,所谓“不动如山”,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在正确的赛道中保持坚定。
一位券商分析师认为,长期持有的成败,关键在于基金经理的能力与眼光。如果能够准确识别具有长期竞争力的企业,并在市场波动中保持耐心,那么长期持有确实可能带来超额收益。但如果判断出现偏差,或企业本身在外部环境变化中失去优势,那么“重仓股多年不改”就会成为一种风险累积。
这类现象在基金行业中的存在,既展示了基金经理的定力,也反映了市场对长期主义的复杂态度。一方面,它代表了对优秀企业的深度信任;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投资者,即便是长期主义,也需要不断检验和更新对企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