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陈梦璇南沙报道
涉海新能源装备、多海洋环境要素智能模拟器、极端环境水下机器人焊接制造技术……9月3日,由广东院士联合会与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局在南沙联合主办的明珠对话×高企形象大使系列——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交流对接会上,来自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的多项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行业协会及投融资机构等单位120余位代表参加,搭建起海洋产业“产学研用投”协同对接桥梁,为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广东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也明确,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此次对接会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技术与工程)两家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开展交流对接,推动科研端与产业端双向赋能。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彭涛在重点展示了其所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涉海新能源装备,尤其是海上浮式风机、波浪能发电装置以及漂浮式光伏装备的研发成果。他在受访时表示,实验室长期深耕船海工程领域科研,此次参会重点瞄准南沙产业一线技术需求,一方面计划提炼具有产业影响力的科研课题,另一方面探索与南沙企业、院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广东院士联合会卢育辉秘书长介绍,联合会正通过组建专业委员会、与企业共建产业科技创新学术委员会、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三大抓手,将院士凝聚力与人才号召力转化为产业推动力。
对接会还搭建了“技术-场景-资本”对接平台,涵盖海洋通信导航、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水下机器人等前沿方向的7个项目代表分别展开路演。在备受关注的海洋装备方面,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研究副教授王天霖针对当前海洋组网观测中水下潜航器存在的制造成本高、续航短、模块化程度低、组网能力弱等痛点,介绍了新一代平台型水下无人潜航器研发与应用前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李涛针对紧急救援、水上制造、环境污染处理、海上装备清洁和维护等场景,推介了水面自主机械臂系统。广州灵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鑫宇带领团队研究的浑浊水下基础设施3D重建检测机器人,通过后处理可以生成水下高精度彩色3D模型,对水下结构物的缺陷进行检查。
项目代表与科研院所及相关技术应用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围绕成果的核心技术、功效验证、知识产权布局及多元转化模式展开深入磋商,现场已有多家单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后续成果落地奠定基础。
据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袁飚介绍,南沙作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重要阵地,目前已形成“1+2+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1”是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龙头,“2”是指两大科学装置为核心,“N”是指已有涉海科研院校),在海洋领域重点布局10个高水平科研院校、6个国家级海洋创新载体,以及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梦想”号大洋钻探船2个重大科学装置及多个省部级平台,集聚了深海智人、广船国际、文冲船厂、中科灵鲛等一批在海洋领域拥有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全力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如何把握南沙发展海洋经济机遇,更好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在活动现场举行的明珠对话x高企形象大使系列“向海图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题对话环节中,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深海智人”)副总经理兼市场总监黄成结合深海智人的产品出海经验建议创新成果项目团队要提高海外对“made in China”的认可度,攻克设备交付后的可靠性问题,让技术和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经得起验证。
雷雨资本创始合伙人俞文辉从投资者的视角提出,除了技术,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要有韧性、大格局和商业能力,“情商”“智商”“财商”“逆商”四商俱全。此外,他建议南沙通过发布海洋经济高潜力发展方向与重大技术需求清单、成立海洋领域专项投资资金、给予海洋领域人才激励等形式建设成为走在中国乃至世界前列的海洋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