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北京9月4日电(记者石雨昕)9月4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办的媒体气候行动工作坊在北京举办,主题聚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绿色公正转型”。
本次工作坊汇聚联合国机构、国家相关部委、国际基金会及行业协会多方力量,围绕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前瞻、气候传播实践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媒体气候行动工作坊活动现场,每经记者石雨昕摄
“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以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长期的重大威胁,既会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也会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甚至引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地区冲突。”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在参加本次活动时表示。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能源保供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全球能源需求越来越大。
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问题的关键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好能源保供与能源转型的关系?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何泓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坚持全国一盘棋优化资源配置,在推动能源转型中“先立后破”,有效减少了对经济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的不确定性影响。
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因保供需求,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对转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资源分配仍流向煤炭相关领域,挤压了经济多元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煤炭从燃料向原料的深加工、高附加值开发进程相对缓慢,地方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善,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何泓建议,期待未来能在建立“资金支持”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能源供需地区的跨区域互助机制,在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实现深度协作,助力煤炭资源型地区突破转型瓶颈。
与此同时,希望国家能出台支持煤炭主产区转型的中长期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制定更科学的本地转型战略,避免短期行为与长期转型脱节。何泓表示,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地方转型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与“双碳”目标的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