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4 22:30:10 股吧网页版
深圳创新源泉:“来了就是深圳人”彰显包容和无限可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金思宇(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

  深圳,这座诞生于1979年的城市,曾是一片荒芜的渔村。45年间,它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标杆,成为“中国奇迹”的代名词。其背后的核心密码,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口号所承载的包容精神与创新基因。深圳的奇迹,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对“人”的解放与重塑。它用开放的胸襟拥抱全球人才,以制度创新激发活力,最终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书写了一部属于时代的传奇。

  历史变迁:从“试验田”到“创新高地”

  深圳的历史,是一部制度突破与思想解放的史诗。

  1979-1992年:拓荒时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率先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蛇口工业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开启了全国改革的序幕。

  1992-2010年:产业升级。随着“科技兴市”战略的实施,深圳从“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转向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华为、中兴等企业崛起,奠定了深圳“电子之城”的地位。

  2010年至今:创新驱动。深圳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起全球领先的创新体系。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6.4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

  深圳人:多元、拼搏与开放的群体画像

  深圳的创新土壤,离不开其独特的人群特质。

  一是移民文化:打破地域与身份的边界。深圳户籍人口中,外来人口占比超70%,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技术专长。这种特性反而催生了极强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二是年轻化与高学历:创新的“生力军”。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3岁,95后人才吸引力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深圳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其中高层次人才超2.6万,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

  三是企业家精神:风险偏好与长期主义。深圳“六成企业是科技型企业,九成科技企业是民营”的格局,塑造了以华为、大疆为代表的“硬核创新者”。他们敢于投入研发(如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1797亿元),以长期主义抵御短期诱惑。

  深圳特区成功的“三重密码”

  一是制度创新:破除束缚的“松绑哲学”。具体包括:科研管理放权,深圳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赋予科研人员经费、用人、决策的自主权,释放创新活力;知识产权保护,2023年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严打侵权行为,2024年深圳PCT专利授权量占全国30%;人才政策开放,率先立法设立“人才日”,外籍人才工作便利度居全国前列。

  二是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的创新生态。具体包括:“六个90%”的奇迹,90%的创新型企业、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研发机构、重大科技项目均出自企业;“链主企业+中小企业”协同,以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为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三是开放包容:全球资源的整合者。具体包括:国际化视野,深圳拥有前海、河套等深港合作平台,吸引全球顶尖科研机构与人才;资本与场景赋能,深圳有大规模的科技金融支撑,助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创新案例:深圳企业的全球征途

  华为技术:从深圳走向世界的科技巨头。华为创立于1987年,从一家小型交换机制造商成长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公司坚持每年将10%以上销售收入投入研发,近十年累计研发支出超过1.4万亿元。2023年,华为在5G通信、光传输、云计算等领域持续领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和鸿蒙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华为的成长得益于深圳优越的创新环境和人才政策,公司在全球拥有20多个研发中心,深圳总部基地成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磁极。

  大疆创新:重新定义全球无人机产业。大疆2006年成立于深圳,通过自主研发的飞控系统和云台技术,开创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如今大疆在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占有率超过70%,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测绘、应急救援等领域。深圳完善的电子产业链和快速原型制造能力,为大疆的产品迭代和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

  华大基因:生命科学的深圳力量。华大基因1999年创立,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公司建设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基因测序中心,在新冠疫情期间快速开发出检测试剂盒,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华大基因依托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和支持,形成了"科研-产业-医疗"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深圳奇迹的挑战

  尽管深圳创新优势显著,但挑战不容忽视。

  一是资源瓶颈:土地与空间的制约。深圳土地开发强度达50%,远超国际警戒线(30%)。较高的租金与人力成本,对一部分中小创新企业带来一定挑战。

  二是人才结构不平衡。尽管人才总量庞大,但顶尖科学家、战略型人才储备不足,部分领域面临“卡脖子”技术攻关挑战。

  三是产业升级压力:从“跟跑”到“领跑” 。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领域,深圳仍需突破“替代性创新”,向原始创新跃迁。

  四是区域竞争加剧。杭州依托数字经济与阿里巴巴的生态优势,苏州凭借制造业根基与外资布局,近年在研发投入强度、独角兽企业数量等领域逼近深圳。若深圳不能持续突破“卡脖子”技术,未来可能面临被超越的风险。

  如何保持领先?三大战略建议

  一是强化原始创新,打造“策源地”:提高政府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至30%以上,建设更多国家实验室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推动“揭榜挂帅”机制,聚焦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培育战略科学家。

  二是优化人才生态,从“引进”到“培育”:实施“青年人才安居计划”,降低创业成本,吸引全球顶尖青年科学家;完善“博士后—青年人才—杰出人才”成长周期支持机制,留住本土培养的高端人才。

  三是深化开放合作,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加强深港科技合作,探索“跨境研发”模式,吸引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平台,推动深圳技术标准走向全球。

  深圳创新政策:构建全球科技创新枢纽的制度保障

  深圳以政策创新为引擎,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2025年,深圳发布《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推出一系列硬核政策。

  一是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出“深i企”平台,整合开办企业、融资服务、人力资源等200余项公共服务,通过“免申即享”机制,符合条件的政策直接匹配企业账户;打造初创企业增值服务场景,将公共服务大编目纳入“创业大礼包”,初创企业在注册时即可获取行业政策推送。

  二是科技金融改革。推出“腾飞贷”模式,引入收益共享机制,为高成长企业提供长期、大额融资,试点已向全国十余个城市复制;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目前余额达246亿元,同比增长26.8%,并探索“数据知识产权服务信托”,实现技术资产证券化。

  三是场景开放与沙盒监管。采取“双清单”机制,梳理政府治理、新基建等领域“场景需求清单”和企业“技术能力清单”,通过“深i企”平台动态撮合;开展“沙盒监管”,允许新兴领域企业开展商业流程、服务模式或产品形态创新,采取柔性监管措施,降低试错成本。

  四是人才政策升级。施行“菁英人才”计划,罗湖区推出覆盖产业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多层次补贴,35岁以下新引进入户的硕士/博士分别获2万-3万元补贴;推动深港人才融合,设立“深港人才专项”,支持港澳青年跨境创业,提供办公场地补贴、税收优惠及跨境金融对接服务。

  未来展望:深圳的创新蓝图与全球使命

  一是原始创新: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量子科技与脑科学方面,依托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争取在量子通信、类脑芯片等领域实现突破,抢占全球科技竞争的“无人区”;未来产业布局方面,在合成生物、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新兴领域,深圳可率先构建“技术标准+产业生态+国际合作”的三位一体模式。例如,规划建设“深圳空天港”,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基地建设,目标到2030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国际化合作:打造“深港科创共同体”。推动深港融合创新,加强深化前海、河套等深港合作平台建设,探索“科研设备跨境共用”“数据跨境流通”等制度创新,吸引国际顶尖科研机构落户,例如支持港科大深圳研究院与深圳本地高校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量子实验室”,推动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打造“一带一路”科技走廊,依托深圳的硬件制造与数字技术优势,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平台,输出深圳标准,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

  三是绿色转型:引领可持续发展新范式。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深圳可率先实现“零碳社区”全覆盖,推广分布式光伏、氢能公交、智慧电网等绿色技术,例如,龙岗区坂田街道的“零碳社区”试点,2025年将碳排放量降至40%以下,未来可复制至全市;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行全球首支“气候转型债券”,支持企业绿色技术改造,并推动“碳积分”市场化交易,探索“碳税+碳普惠”双重激励机制。

  创新永无止境

  深圳的创新故事,是一首关于勇气、智慧与包容的诗篇。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来了就是创新者”,这座城市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变化。未来,深圳能否在“卡脖子”技术上实现突破,在全球创新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取决于它是否能继续打破制度藩篱、释放人才潜能、坚守长期主义。正如那头矗立在市民中心的“拓荒牛”,深圳的创新基因,永远在开拓的路上。

  展望未来,深圳不仅是“中国制造”的缩影,更将成为“中国智造”的引领者。在这片45岁的土地上,创新的种子将持续生根发芽,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深圳智慧。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