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黄金表现格外抢眼。
作为表现最为强劲的大宗商品之一,现货黄金(伦敦金)与纽约黄金期货(COMEX黄金)年内累计涨幅均达到约35%左右。本周早些时候,金价更是已连续多日上涨,刷新历史高点。
从全球央行持续购金,到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再到美国总统特朗普搅动美联储独立性的风波——一切因素似乎都在推着金价上行。
多位市场专家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黄金的长期牛市逻辑仍在延续,但高位震荡与风险控制同样不可忽视。
多因素共振:黄金牛市逻辑未改
金价的强势上涨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宏观政策、资产配置以及市场趋势的多重共振。
华闻期货高级分析师傅文浩指出,美联储即将在9月进入议息周期,降息预期对美元形成压力,从而对黄金构成短期利好。与此同时,各国央行自2023年以来不断加码黄金配置,削减国债持有比例,带来结构性转变。他强调,央行资产配置中黄金占比已反超国债,出现“剪刀差”。从1996年以来的可得数据看,这一结构性反转并不多见,是支撑金价的底层逻辑之一。
宏观环境的变化同样不可忽视。中信期货宏观研究员张皓云表示,海外经济因关税压力和就业疲软而承压,美国消费者实际薪资停滞,通胀却在抬升。在这种背景下,美联储释放出更多宽松空间,加之特朗普对美联储人事的干预,市场对降息的押注进一步升温,推高了黄金的避险吸引力。
而在上善资本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夏春看来,近期金价屡创新高是多重风险累积的结果。除了降息预期和经济走弱,美国劳动力市场可能因数据修订而出现大幅“缩水”,进一步加剧衰退担忧;特朗普频频干预美联储,也让市场对美元和资本市场稳定性的信心动摇。黄金因而成为全球央行和投资者共同追逐的避险资产。
金价能否继续上冲?
在经历一轮强劲上涨后,市场最为关注的便是金价能否继续上冲。有观点认为,去美元化、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下的避险需求可能继续支撑金价走高,甚至冲向 4000美元/盎司以上。高盛等机构提出,如果美联储公信力受损,而投资者将一小部分美债持仓转换为黄金,金价有可能突破5000美元/盎司。
傅文浩认为,从趋势和节奏上看,这样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他举例称,过去三年,金价一路突破2000美元/盎司、2500美元/盎司和3000美元/盎司关口,本周早些时候,黄金现货价格创出历史新高,而纽约黄金期货价格更是突破了3600美元/盎司。若未来一到两年金价进一步上行,甚至迈向4000美元/盎司,仍属合理范畴。但他提醒,金价上行过程中往往伴随剧烈波动,投资者应警惕阶段性风险,做好仓位管理与择时。
相比之下,夏春的态度更为乐观。他指出,黄金价格上涨,使得全球央行储备中的黄金占比时隔30年再次超越美国国债。一旦这一比例继续提升,达到历史高点的一半,黄金价格就会突破4500美元/盎司。
不过,多位专家均提醒,投资者切勿将黄金视为短期暴利工具。傅文浩建议,黄金更适合作为资产组合中的“压舱石”,发挥抗通胀和风险对冲的作用。在金价的全球定价权受海外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国内投资者更应保持理性,不宜过度集中配置。
全球央行持续购金:去美元化趋势延续
长期来看,央行的持续购金仍是黄金牛市的重要支撑。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央行7月底黄金储备达7396万盎司,环比增加6万盎司,实现连续第九个月增持。当前,黄金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资产,而央行持有的美元资产占比则从2000年的约71%下降至2025年的约57%。
张皓云分析称,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央行的黄金与外汇储备比例为1:9,如今已出现翻倍增长,美债则被不断减持,这正是去美元化趋势的延续。虽然近期中国央行购金速度有所放缓,但长期方向不变。“未来很难看到央行减持黄金,最多只是暂停或边际下降。”在他看来,央行需求将在未来继续为金价提供坚实支撑。
这种趋势也与夏春的判断相互呼应。他指出,央行购金规模的上升叠加美联储公信力的弱化,使得黄金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黄金正成为各国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整体来看,黄金市场正处于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博弈中。降息预期、美元地位弱化、央行持续购金与地缘政治风险,共同构筑了金价的坚实支撑。但在趋势性上涨之外,投资者更需关注阶段性波动带来的挑战。理性配置与风险控制,仍是当前黄金投资的核心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