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深空探测实验室在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上首次发布了深空经济概念框架,系统梳理了深空十大产业方向。
深空经济兴起和服务于深空探测活动,是支撑深空探测所需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设施建造、科学探索、资源开发、运营支持及应用服务所形成的新兴经济业态,具有前沿性、稀有性、探索性和多元性等新特征。
十大产业方向包括深空资源开发、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深空生物、深空运输、深空智能、深空建造、深空旅游、深空安全、深空文化。预计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与会专家表示,深空探测领域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正在加速形成,商业航天力量在深空探索中越来越重要。深空探测实验室已牵头组建深空探测产业基金和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先导基金,服务于深空产业链培育。
深空探测领域初具产业化基础
近年来,全球深空探测活动活跃,全球各国先后制定各类深空探测活动计划,参加的国家和机构也迅速增加。据统计,2021年到2023年,美、欧两个经济体每年都有超过300亿美元的相关投入。
深空经济和太空经济有本质区别。深空探测实验室总工程师史平彦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太空经济一般指人类围绕地球及近地空间开展的各类空间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航天设备制造、卫星运行及运营、卫星应用及服务等产生的经济活动。深空经济除这些内容外,还包括了对地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对月球、小行星等的探测和物质资源的利用。
深空探测领域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正在加速形成。据介绍,一方面,深空探测活动由原来的认知探测阶段转变为认知探测和资源利用并重的阶段,对地外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深空探测领域正在由原来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转向政府牵引、市场积极参与的开放式发展。
2024年2月,美国直觉机器公司(Intuitive Machines)在月球成功软着陆其“奥德修斯号”着陆器,成为全球首家实现此成就的民营公司,标志着商业航天力量在深空探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虽然该领域目前还是由政府推动为主,但从深空探测相关国际规则来看,民间参与更有利于对地外资源的利用。民间参与并最终成为深空经济的主力军是必然的。”史平彦说。
将组建深空探测产业基金和先导基金
本次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以“聚焦深空经济,引领产业未来”为主题。大会由深空探测实验室主办,深空探测科技发展(合肥)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产业主体、科研院所及投融资机构等相关单位逾400人参加。

深空探测实验室是国家级科创平台,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在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未来,实验室将致力于推动科学、工程、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搭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高效联动的创新生态,为深空经济发展提供从科研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支撑。
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于继科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表示:“当前,全球深空探测已从科学探索迈入‘资源开发-产业落地’新阶段。面向地外资源开发、深空能源、太空旅游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我们将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深空产业链培育,特别是我们已经启动建设空天技术高水平成果转化基地,还将牵头组建深空探测产业基金和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先导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