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一片青山环绕的心形湖水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方恺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30年前这里是个矿坑,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石灰岩资源。矿坑关停后,废弃的建筑垃圾堆积成山,不仅破坏周边生态,更埋下严重安全隐患。如今,经过持续不断地改造,废弃矿坑摇身一变,成为风景如画的热门打卡点,当地咖啡馆的年营收已经赶得上当年开矿的产值。
从矿坑改造到竹林资源的开发,安吉县以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走出了“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两条探索路径。
废弃矿坑蜕变“三步走”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遍地,异味刺鼻。”这是深蓝计划项目创始人程铄钦初到这片矿坑时留下的记忆。位于湖州市安吉县余村的深蓝计划项目原址,曾是一座关停多年的废弃矿坑,300亩范围内积水深达数十米。如今,这里湛蓝的湖水与工业风咖啡馆相映成趣,在工作日的午间,来此排队购买咖啡、拍照打卡的人流络绎不绝。
程铄钦介绍,这家咖啡馆咖啡单日销量曾超过8000杯,年营收比肩昔日开矿产值,还兼顾了生态效益。如今,矿坑已经披上绿装,改造为集悬崖咖啡、露营休闲、窑洞参观于一体的户外生态综合体。
这场“废墟变花园”的蜕变源于一套科学系统的三步法则。方恺说:“第一步是生态修复,清理周边垃圾,加固边坡险滩,依托天然湖水自净能力,逐渐形成湛蓝湖泊;第二步是微改造精提升,在工业废墟之上建起咖啡馆,用休闲业态创造经济效益;第三步依托‘两入股三收益’模式,村民与村集体持股占比49%,公司持股占比51%负责运营,收益按照村集体20%、村民29%、公司51%的比例进行分配,既保障村民分红权益,又能确保项目稳定运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靠开采石灰岩资源创造收入。如今,经过复绿改造,深蓝计划项目两年实现5000万元销售额,带动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
在方恺看来,深蓝计划项目的核心是两个转变。“一是治理思路的转变,从被动修复到主动造景。原本遍地垃圾、水体浑浊的生态伤疤,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再造,成为如今鱼翔浅底、湖水湛蓝的崖壁景观生态资产。二是发展模式转变,生态修复与文旅发展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一根竹子的价值再造
安吉县气候温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适宜竹子生长。走在满目翠绿的安吉县竹博园,方恺用当地流传的“空气能卖钱”向记者介绍竹产业的新价值。
占地面积1200亩的竹博园是中国最大的竹类主题公园,这里不仅展示了300余种竹子,更见证了安吉竹产业从砍竹卖材到全链增值的转型过程。
“竹林的固碳能力是同等面积森林的1.5倍,安吉县87万亩毛竹林每年碳汇增量可达120万吨。”方恺指着成片的毛竹介绍。碳汇是指从大气中吸收固存二氧化碳的过程。竹子生长过程中吸收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并将其以有机碳形式贮存,抵消一部分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碳市场建立后,碳汇成为可交易的商品。
2021年,安吉县建立了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将林户手中闲散的竹林资源打包整合,由专业公司经营,计算碳汇量后在平台交易变现,再将利润分红给村集体和村民,形成“资源收储—平台交易—收益返农”的闭环。
“我们可以把竹林的碳汇,真正变成老百姓口袋中的真金白银。”方恺介绍,截至目前,安吉119个行政村的竹林资产均超千万元,村集体仅靠竹林碳汇交易年均增收可达85万元,每家农户年均增收4000元。“按每吨68元的碳价计算,87万亩毛竹林全部收储后,每年可实现碳增汇34万吨,碳汇产值可达2300万元。”
竹子的价值不止于碳汇,更在于以竹代塑的绿色变革。“竹子长成后会从碳汇变成碳源,需要进行科学地经营和砍伐,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在这过程中,就延展出竹产业链。”方恺说。
在安吉鸣竹竹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排排竹牙刷整齐下线。公司总经理王丽慧介绍:“普通塑料牙刷自然降解需数百年,而我们的竹牙刷几个月就能完全降解。目前公司年产竹牙刷2000万支,可替代300吨塑料,年产值1000多万元,同时解决了村里几十人的就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生产的儿童竹牙刷在韩国儿童牙刷市场销量稳居第一,公司产品还远销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欧美市场,让“安吉竹品”走向全球。
从初级的竹材、竹笋到高附加值的竹家具、竹地板,再到创新的竹钢,安吉县竹产业不断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加入竹粉的钢材,其强度是普通钢的5倍以上,可用于生产高速公路护栏、风车叶片;竹粉可用于制作医疗用具、土壤改良剂。”方恺表示,竹产业已成为安吉县名副其实的绿色支柱产业。
绿色制造赋能高质量发展
方恺认为,矿山改造与竹林价值再造,体现了地方可持续发展转型的两条路径: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主要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建构、科技赋能,使闲散的生态资源变成可变现的自然资本。经济生态化则是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使经济发展主动与环境相适应。两条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方恺谈到。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安吉县企业以绿色生产、绿色制造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恒林股份的生产车间,光伏发电板覆盖屋顶,智能设备实时监控能耗,绿色理念贯穿每一个生产环节。作为安吉县上市公司,恒林股份专注于办公椅、沙发、按摩椅等家具产品生产,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市场,在瑞士、越南均设有生产基地。该公司副总经理蔡彬告诉记者,近年来企业凭借智能制造、绿色生产双轮驱动,全面推进低碳转型。
“在能源结构升级上,我们全面引进光伏发电,年发电量约1800万度,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2.8万余吨,同时公司通过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蔡彬介绍,恒林股份还积极推动工艺材料革新,用环保材料替代传统材料,新工艺替代旧工艺,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有机挥发物(VOC)排放量;建立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设备能耗实时监控与优化,单件产品能耗下降约5%。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的通行证。”蔡彬表示,未来恒林股份将持续深化ESG实践,在清洁能源应用、智能制造升级、绿色供应链建设等领域加大投入,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将环境保护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从深蓝计划项目的矿坑重生到竹产业的全链增值,再到企业的绿色转型,安吉县的实践证明:生态与发展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站在安吉县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远眺湛蓝的湖水与翠绿的竹林,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