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申俊涵北京报道
近年来,母基金因其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以及高水平、专业化等特质,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迅速发展。尤其是2022年至今,中国母基金行业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整体向更加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近日,在北京顺义举办的2025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上,母基金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25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梳理2025年上半年中国母基金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最新动向,并分析预测了行业最新发展趋势。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母基金全名单共包括 460家母基金,目前总管理规模达34845亿元,相比2024年底下降23.7%。
其中,包括政府引导基金338家,总管理规模达到29973亿元,较2024年底统计的在管规模下降24.0%;市场化母基金112家,总管理规模4829亿元,较2024年底统计的在管规模下降22.4%;以及S基金(只做S基金并无正常母基金业务的机构)10家,总管理规模43亿元。
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解释称,在管规模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统计中对部分不做母基金的机构(取消母基金业务,转向直接投资等业务)、已经退出或清算的母基金、退回出资的母基金等进行了减计。
“今年以来,有不少政府引导基金转向从事直投业务,不再出资子基金,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基金’了。看起来,今年直投暖了,母基金却冷了。”他说。
行业回归理性,新设母基金规模更加务实
就母基金的新设情况来看,2025年上半年,新发起成立的母基金共33支,其中政府引导基金31支,市场化母基金2支。新发起母基金总规模共1970.17亿元,其中政府引导基金规模798.04亿元,市场化母基金规模80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2025年上半年新发起的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母基金在总规模上均出现了大幅下跌,其降幅分别为66%与50%。
按照地域分布来看,2025年上半年,只有11个省级行政区有新设立的母基金。其中,江苏、湖北、福建等地新设母基金数量均在3支以上,浙江也有多支母基金落地,整体呈现区域集中的态势。这些省份在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持续加码,省级与地市级母基金联动明显,基金群逐步形成体系化布局,产业导向更为清晰。
唐劲草表示,招商引资是此前各地政府设立母基金的动力之一,政府投资基金失去招商引资功能可能会影响地方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积极性,再加上县级政府严控新设基金,母基金数量减少、规模逐步下降是可以预料到的,尤其是创投类母基金方面。
政策导向清晰地表明,母基金的设立要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以功能定位、统筹资源和科学考核为核心。整体来看,2025年各地政府在设立新母基金时更加注重长期导向和资金效率。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地方财政对资金投向的谨慎态度,也表明母基金行业正逐步回归理性,朝着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的方向发展。
同时,新设母基金正变得更加务实,千亿规模已经很少出现。2023-2024年,多地纷纷通过对现有存量优化整合或新设立的方式,成立千亿级规模的母基金。今年以来,母基金行业没有出现新设的千亿规模母基金,地方母基金在设立方式上呈现出更加务实的趋势,不再单纯追求单支母基金的超大规模,而是更多采取多支规模适中、定位分明的“基金群”模式,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投资布局。该模式通常由若干只不同定位的子基金共同构成,在整体规模上保持较强实力的同时,实现差异化投资和分散风险的目的。
《报告》指出,基金群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灵活性更强,可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和资本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各子基金规模与投向;二是分工明确,不同基金在产业领域和投资阶段各有侧重,有利于形成投资链条和梯度支持;三是风险分散,避免将过多资金集中在单一领域或单一基金上,有助于提升整体资金安全性和投资成功率。
管理费机制收紧推动中小GP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到基金管理费计提机制持续趋严的现象,这或将推动中小GP向“轻资产、重绩效”的方向转型。
据了解,国办一号文明确了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费标准:一般应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今年上半年,多地出台政府投资基金新规,有地区对管理费的规定是具体标准每年合计不超过基金实际投资金额的2%,以实际投资时间计算。管理费可按季度先行预提,按绩效考核结果最终确认。
也有地区提出基金管理费一般应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并且从基金收益或利息中支付,原则上不允许在本金中列支,如基金暂未产生收益或利息,可先从本金中预支,待基金产生收益或利息后补回。
《报告》指出,在募资环境持续承压、管理费收入下降的背景下,中小GP普遍开始采取“轻量化”运营策略。一方面,精简组织架构、压缩办公面积、迁入联合办公场所或转向远程协同办公,减少固定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将财务、法务、投资者关系等非核心职能外包,与其他机构共享团队资源,以降低日常运营费用。此外,放缓投资节奏、集中精力管理存量项目、延长资金使用周期,成为不少中小GP的现实选择。
在行业内已有的实践中,这种轻量化趋势尤为明显。例如,有机构为了节约差旅预算,对于距离较远的潜在项目不再安排现场尽调,而是改为远程沟通与线上调研;还有一些中小创投机构通过“抱团”模式共享项目来源与投资团队,在维持项目拓展能力的同时,分摊了前期尽调和管理成本。
总体来看,管理费机制的持续收紧正推动中小GP向“轻资产、重绩效”的方向转型。通过压降成本、优化结构、灵活用人以及聚焦核心投资能力,这些机构在行业竞争和市场调整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力图在更为严苛的管理与市场环境中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