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在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方面,《方案》提出,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指导地方梳理产能情况。
根据《方案》,2025—202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加上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关领域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在5%以上。到2026年,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元,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个人计算机、手机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方案》提出,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尊重市场规律,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巩固已有产业规模,培育壮大新兴增长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相结合,提升高端供给能力,优化重点领域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方案》要求,实施光伏组件、锂电池产品质量管理,深入落实《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文件,强化与投资、金融、安全等政策联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加快研究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推荐目录。支持协会商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重点行业监测预警和风险提示,有序调整产业规模。
据了解,在当前光伏、锂电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的困境下,仍有新产能逆势扩产。“在目前市场环境下,相关部门的指导、规划、引导非常重要。”光伏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在当前光伏行业供需失衡、亏损加剧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有完善一体化布局的需要,会加快相关项目布局。进一步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光伏项目,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通过提高项目建设前的资本金比例和项目建成后的产品技术指标要求,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可以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近年来,我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蓬勃发展,为构建全球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格局贡献了重要力量。2024年,“新三样”出口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288.8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在全球应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全球光伏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继续保持全球光伏产业的中心地位,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277.57GW,同比增长28.3%,相当于2010—2020年这11年的累计装机量。
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隐忧也逐渐浮现,规模高速增长并未带来企业利润的提升。以锂电行业为例,Wind数据显示,2024年锂电池板块104家上市公司中65家净利润下滑,超60家毛利率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锂电、光伏行业发展太快,造成的供过于求问题必须引起反思、重视。破解困局不仅要有宏观政策的规范,还要通过市场的引导,让降本增效、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根本。
“针对‘内卷式’竞争,我国宏观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这将深刻影响区域经济布局和行业竞争格局。”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出台的相关配套政策已陆续公布,在此背景下,锂电、光伏行业有望逐步步入理性发展轨道。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通过长期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巩固企业在细分领域的优势地位。
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稳妥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方面,《方案》提出,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强化国内全产业链优势,增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韧性,帮扶企业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稳定手机、电脑、电视等重点产品贸易水平。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发挥灵活性,提高供应链弹性,扩宽多元化贸易渠道。积极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推动优质电子信息外贸产品拓内销,促进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加大对电子信息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优化跨境贸易结算。鼓励优化通关等服务,进一步完善国际物流。探索建立电子信息领域国际合作专项工作机制,研究编制国别投资指南,指导有条件的地区、企业有序出海,优化电子信息领域国际产能布局。
《方案》要求,强化集成攻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坚定不移推动“国货国用”,持续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大对产业链关键企业的政策支持,提高企业根植性,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