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霞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我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已进入规模化阶段,总量超400PB,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当AI浪潮将数据推至战略资源的高度,这场从“海量”到“高质”的变革,揭示的不仅是技术演进规律,更是数字文明发展的深层哲学——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淬炼,正是人类每一次产业革命走向成熟的必然路径。
数据的“质变”背后,是AI发展范式的根本性转变。早期粗放式的数据投喂,实则是算力与能源的挥霍;而高质量数据集的出现,标志着AI从“大力出奇迹”的蛮荒阶段,迈入“精耕出真知”的文明阶段。这如同人类从采集狩猎转向农耕文明——不是追求更多果实,而是培育更优种子。清华大学张小劲教授“双轮驱动”的比喻,恰恰揭示了数据与AI这种共生共演的螺旋上升关系:优质数据滋养AI进化,智能化的AI又反哺数据价值挖掘,形成正向循环。
跳出技术层面,高质量数据集堪称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库”。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强调“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则是呼吁在数据底层注入文明价值观。西方主导的互联网早期,数据曾携带大量文化偏见;如今我们构建高质量数据集,既是技术攻坚,更是文明传承的机遇——用数据编码华夏智慧,让AI不仅“聪明”,更具备东方的伦理观与世界观。深圳在征信、气象等领域的实践,正是将数据质量与社会治理深度结合的雏形。
然而,数据“炼金术”也伴随隐忧。当高质量数据成为“硬通货”,可能加剧数字鸿沟:拥有优质数据资源的机构将垄断AI红利,而数据贫瘠者恐被智能时代抛弃。同时,数据分级分类与安全防护若不到位,“高质量”反而会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放大器。这意味着,数据政策需兼顾效率与公平,技术发展需与治理同步,避免优质数据成为少数主体的私产。
迈向未来,我们需以“数据炼金师”的匠心,重塑数据价值生态。首先,应推动建立数据质量国家标准,让“高质量”有尺可量;其次,鼓励跨域数据融合,打破“数据孤岛”,让高质量数据流动起来创造乘数效应;更重要的是,在数据注智过程中嵌入人文精神,避免AI沦为纯功利工具。唯有让数据有质、有魂、有温度,才能真正成为驱动人类进步的“硬通货”。
数据的质变时代,我们不是在简单堆积资源,而是在雕刻智能的基石。当每一份数据都经得起伦理、质量与时间的考验,AI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量质并重”,数字文明也将在淬炼中迈向更高境界。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