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雁争
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下称《方案》),从产业升级、市场畅通、创新融合三大维度提出16条具体举措,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划定清晰路径。
《方案》要求,2025年至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加上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关领域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
到202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元,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个人计算机、手机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方案》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稳增长核心抓手,聚焦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强化供给体系质量。在人工智能终端领域,提出推动智能体与终端产品深度融合,制定智能化分级方法与标准,鼓励地方开展创新应用试点,加速终端产品向高阶智能演进。针对新一代整机装备,明确加快5G/6G关键器件、芯片、模块技术攻关,强化6G技术成果储备,夯实通信产业技术底座。
针对光伏等领域存在的“内卷式”竞争,《方案》提出系统性治理举措:一方面依法规范低价竞争行为,指导地方梳理产能布局并推动有序调整;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产品质量管理、落实《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强化与投资、金融政策联动,同时支持协会商会建立自律机制,以“技术进步+规范引导”双轮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扩大消费场景成为稳增长重要支撑。《方案》从民生需求与产业应用双维度拓展市场空间:在民生领域,提出提升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水平,增加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供给,让技术创新更具温度;在产业应用端,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服务器、高效存储等先进计算系统建设,赋能科学研究、自动驾驶等算力密集型场景,同时支持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跨界融合领域发展,拓宽产业增长边界。
北斗应用的深化成为亮点。《方案》提出,构建基于北斗的精准时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北斗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决定着稳增长的可持续性。《方案》明确加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通过重大项目撬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具体来看,将编制完善产业链图谱,有序布局先进计算、新型显示、服务器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同时聚焦垂直行业场景推动算力向生产力转化,打造跨平台计算框架核心生态,提升多体系芯片、多类型软件的兼容适配能力,强化产业生态主导权。
在产融合作方面,《方案》提出,构建与产业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纽带作用,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指导耐心智慧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鼓励企业合理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等,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
从产业基础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分别高于工业、高技术制造业4.7个和1.6个百分点,6月单月增速达11%,延续强劲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