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出自丁蜀镇的窑火之间,黄龙山的紫砂泥在这里经匠人巧手化作器物;一缆,产自官林镇的车间之内,铜芯铝线在这里经现代工艺织就线缆……这里便是“中国陶都”江苏宜兴。
走进20世纪80年代兴建的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与往日窑火不熄、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不同,现如今,老厂房“陶二厂”焕然一新——一座由国际建筑大师设计的UCCA陶美术馆矗立。这里店铺林立,每月的手工市集热闹非凡,年轻人带着创意汇聚于此。
在“苏超”带动下,陶二厂也成为球迷观赛的热门地点,赛事期间,在充满复古工业风的“苏超之夜市集”中,他们一边观看赛场直播,一边感受陶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工业旧区”转身为“文化地标”,拥有7000年制陶史的宜兴,没有止步于“土里淘金”,而是将陶瓷工艺融入现代工业——从神舟飞船的电子器件到5G通信的滤波陶瓷,从新能源汽车的氮化硅部件到光伏玻璃涂层,制陶的基因在科技创新中焕发生机。
宜兴,一手托着千年陶土的温润,一手握着智能制造的锋芒,在传承与突破交融里,孕育出无数像陶二厂这样蜕变的故事。
“陶都”之变:从工艺陶到工业陶
从宜兴丁蜀镇的古窑址出发,沿途可见陶瓷作坊与现代化厂房错落相邻。家家户户门前,紫砂壶、紫砂罐等各式紫砂制品堆叠摆放。从以“陶”命名的道路、桥梁、小区,到茶台上常备的紫砂壶,陶瓷在宜兴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随着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发展,陶都宜兴并未止步于传统产业的坚守,而是凭借对陶瓷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开启了向高新技术领域跨界的探索。
据不完全统计,宜兴千余家陶瓷生产企业中,超30%已进军新能源领域,近30%涉足半导体领域。其中,位于丁蜀镇的江苏拜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地众多陶瓷企业中颇具规模。这家1989年成立的企业,以传统陶瓷釉料生产为起点,如今已拓展至光伏、电子陶瓷、汽车等功能材料高新技术领域,实现了战略转型。
2021年,拜富科技董事兼总经理刘溧从父辈手中接过企业。刘溧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早在2016年,拜富就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瓷砖业务所面临的增长瓶颈,“当年,我们成立研发中心,大力加强研发部门的资源整合,并积极将业务拓展延伸至技术玻璃功能材料行业”。2019年,随着光伏行业快速发展,拜富科技果断布局,开展双玻组件用光伏玻璃背板高反射膜的研发工作,攻克反射率、附着力、耐腐蚀、抗冲击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有效提升组件发电效率,并获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国际领先技术”。
2020年起,拜富又积极拓展合作业务,通过与华为、法国圣戈班等行业头部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电子元器件材料和机动车玻璃功能涂层领域实现了突破。“传统企业要生存,必须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刘溧深感创新的重要性,“有些项目研发数年,即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都可能没有成果,但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据介绍,2022年,拜富科技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将战略重心锚定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领域。以公司自主研发的“汽车玻璃热压玻璃釉料”为例,该产品适用于汽车前挡热弯及压制成型夹层玻璃、侧挡及天窗玻璃等多种场景,具备高遮蔽性和高耐酸性。“目前,公司正筹备IPO,同步推进老厂区搬迁与产线智能化升级。我们相信,在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与工艺不断改进的前提下,企业能持续发展并积极挖掘新增长点。”刘溧说。
在“陶都”窑火的淬炼中,宜兴不仅以紫砂产业闻名于世,还逐步发展成为享有盛名的“耐材之乡”。从拜富科技出发,驱车不远便抵达江苏国豪耐火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在耐材行业摸爬滚打30多年的周建国创办国豪耐火。历经15年,公司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国豪耐火成功实现从传统耐材向环保、新能源领域的战略转型。
“前年进入某新能源头部企业后,我们发现其窑炉热损失大,能耗问题突出。”周建国说,当时整个行业都存在类似情况,但是缺乏适配的产品,窑炉外壁温度偏高,“我们介入后针对性解决,将外壁温度降低50摄氏度,仅此一项,每天就能为企业节约数万元成本”。
周建国曾在国有企业任职20年,亲身经历了石油化工耐材的国产化进程。在他看来,只要企业不断创新、适应变化,就不愁没有市场。今年上半年,国豪耐火仍保持满负荷生产。
“创新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不能因一款产品成功就停滞不前,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持续精进。”周建国透露,公司研发费用占全年营收比例超5%,去年和前年更是达到高峰。他还在想,怎么将窑炉外壁温度再降一二十摄氏度,“另外,在其他领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贡献点力量?”
缆通世界:从一根线缆到“横向拓界”
“缆通世界,材聚官林”,这句话镌刻在宜兴官林镇地标上。
从一根线缆起步,宜兴逐步铸就“线缆之乡”的招牌,官林镇由此成为无锡首个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乡镇。如今,宜兴线缆企业跳出低压民用电缆,产品版图延伸至智能电网、深海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
“20世纪80年代,宜兴敏锐捕捉到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机遇,顺势培育电线电缆产业。”当地政府人士回忆道,电线电缆行业70%至80%的成本来自铜材,而宜兴并非铜的主产地。虽无铜矿资源,宜兴却以“无中生有”的智慧建立本地铜材加工厂,实现原材料“就地转化”。此后,宜兴电线电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孕育出江南电缆等一批领军企业。
近年来,在线缆产业竞争愈发激烈下,宜兴线缆加速“洗牌”,一批规模小、技术弱、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低小散”企业渐次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023年底,《宜兴市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为当地电缆产业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
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2024年线缆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归母净利润承压。然而,扎根官林镇的江南电缆逆势突围,即便在下游房地产应用放缓背景下,仍稳住市场份额。“江南电缆通过智能化改造持续降本增效,过去几年营收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投入3%以上。”无锡江南电缆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监芮一云说。
芮一云介绍,围绕电缆制造全工序,江南电缆坚定推进智能化转型。2024年,公司投资超亿元的全自动特种电缆生产线与立体仓库全面落成,实现全链条智能化升级,生产效率、物流效率与产品质量同步跃升。
2024年,官林镇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893亿元,集聚电线电缆及辅料生产企业近500家。当地政府人士介绍,如今官林镇线缆产业已从追求高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通过头部企业引领,着力提升高附加值、自主专利与核心技术品牌竞争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线缆企业的突围之路不止于“精耕主线”,更有“横向拓界”的探索。
走进远东,“1985年至2025年”的字样格外醒目,见证着这家企业40年的成长历程。20世纪80年代,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创办仪器仪表厂,由此开启远东的创业篇章。如今,远东在宜兴上市公司中市值位居前列,集团拥有近万名员工。
“1998年成为行业龙头后,我们也考虑过‘主业+投资’模式,但2008年金融危机让我们认清,唯有专注主业方能行稳致远。”蒋锡培说,远东成立初期,也曾因多元化“交过学费”,随后公司及时调整战略,确立了智能缆网、智能电池、智慧机场三大主营业务。
站在远东零碳家园概念厅,除了线缆产品,蒋锡培更乐于介绍新业务。“目前我们聚焦优质行业拓展,同时在电池和储能领域积极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在他看来,电线电缆行业需求绵长,远东也希望从一家本土企业,成长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以电线电缆起家,中超控股近年来也在拓展业务边界。2017年,中超控股瞄准高温合金精密铸件行业,开始向航空赛道布局,旗下江苏中超航宇精铸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中超航宇已进入中国航发商发(C919发动机主制造商)的供应商体系。”中超控股创始人杨飞说,公司正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赛道,为无人机、eVTOL提供发动机高温合金铸件和特种电缆。
创新接力:新兴赛道的集群崛起
截至目前,宜兴共有上市公司20家,其中A股13家、港股7家。“宜兴上市公司颇具竞争力,展现出强劲的经营韧性。”宜兴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蒋典说。
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宜兴将重点放在人才引育上,计划通过招引高科技人才、宜兴籍院士,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徐悲鸿挥洒笔墨绘山河,吴冠中彩笔勾勒人间烟火,胡焕庸划分中国人口版图,周培源探寻物理世界奥秘……宜兴文风鼎盛。这里孕育了32位两院院士、120多位大学校长,以及万余名教授,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教授之乡”。
2024年,宜兴再添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江苏雅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米道江苏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宜金大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入选数量位居江苏省县级市首位。
中宜金大总经理、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许柯说,早在2005年,时任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任洪强响应南大“走出校门”的号召,探寻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契机,彼时,宜兴环科园的环保产业特色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随后,南大团队设立了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2012年,该研发中心更名为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同年底,团队与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合资成立了江苏中宜金大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年,中宜金大进一步布局,组建了子公司——江苏中宜金大分析检测有限公司。“这一年前后正是环境检测需求市场逐渐放开的时段,再加上宜兴的环保产业也需要相关企业来填补领域空白,更好地服务入驻园区企业,中宜检测就应运而生了。”许柯说。
2024年,中宜金大获批“2024年度江苏省院士工作站”,依托任洪强院士及南京大学科研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如今,许柯几乎每周往返南京、宜兴,每到暑假,不少南大学生也到这里交流学习。
江南米道则是和食品安全与营养领域专家陈君石院士结缘。诞生于宜兴“味稻小镇”杨巷的江南米道,专注低GI功能性健康食品,公司业务涵盖一粒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布局。江南米道创始人陈媛表示,自2021年起,陈君石院士便带领科研团队,提升企业在健康谷物领域的科研实力。
“选择大米作为切入点,只因它是日常主食,事关血糖管理。”陈媛说,院士工作站正推动农业向全能型升级,从种子环节布局产业链,尤其聚焦谷物深加工,并在低GI维度实现多元化发展。“未来3年,将重点布局麦子和玉米,同时强化营养解析,以匹配市场需求,推动产业链升级。”
目前,江南米道已与金龙鱼等头部品牌达成合作,在B端市场初步打响低GI品牌。公司还计划打造以低GI主食为核心的生态圈,从大米延伸至零食、早中晚餐等领域。
在低空经济的浪潮中,宜兴同样乘势而上。位于宜兴的无锡丁蜀机场是无锡唯一的通用机场。凭借着先发优势,无锡丁蜀机场已聚集14家驻场航司、24架航空器,业务覆盖公共管理、科教文体、休闲消费等多元领域。记者在机场看到,日常低空巡检正在进行,年轻人背着装备准备参加飞行活动。
“自开航以来,无锡丁蜀机场围绕‘低空制造+场景应用’,已拓展创新20余种‘低空+’应用场景,除了大众消费、公共服务等传统场景外,地理航测、赛事航拍、应急救援、城市治理等创新场景持续刷新‘低空+’定义。”丁蜀通用机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产业聚集+特色园区”的发展思路,目前,宜兴与无锡交通集团正合力推进125亩的无锡丁蜀低空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
放眼宜兴,产业迭代的浪潮正澎湃——中车中低压功率器件产业化(宜兴)建设项目、中环领先集成电路大硅片项目、12英寸超高清、高亮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项目纷纷落地,从传统产业出发,一个围绕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的新兴产业集群正逐步成形,成为长三角区域转型的生动注脚。
从“一壶”走向万象,让千年陶火淬炼出半导体陶瓷、新能源部件等科技结晶;从“一缆”走向四海,使铜芯铝线延伸至深海电缆、航空航天线缆等高端领域;从传统产业掀起升级浪潮,到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千年陶都”的华丽蜕变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