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宜兴,院士群体是当地人才矩阵中一支重磅核心力量。截至目前,宜兴籍两院院士累计达32人。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发展的深耕,让“院士经济”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著名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虽非宜兴籍,却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2024年12月4日,陈君石院士工作站落户宜兴,江南米道成为工作站唯一依托单位。“江南米道是从事低GI谷物研发生产的优质企业。加之宜兴高度重视健康谷物产业,大力支持院士工作站依托江南米道落地,这次合作可谓恰逢其时。”陈君石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从宜兴杨巷镇走出,江南米道以发展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品为主导,业务涵盖从一粒米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公司七年来潜心钻研大米,将谷物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年营收已突破千万元。院士资源与地方产业的一拍即合、互相借力,共同铺就了企业的成长之路。
试验田迎来“大丰收”
鲜艳的包装色彩,别具一格的包装设计,这是江南米道给人的第一印象。走进公司大门,迎头看到的是排满一整面墙的玻璃罐,各色谷物整齐罗列,像是进了一个食品研究实验室。扭头一看,包装好的谷物用精巧的小包分装,上面写着偌大的“GI”字母。
“江南米道研发的低GI大米,最先引起了我的关注。”谈及与江南米道的结缘,陈君石说,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血糖偏高或患上糖尿病后就不能吃主食,不能碰大米白面,或是只能少量食用。但实际上,主食是平衡膳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失了主食,就难以实现营养均衡,低GI大米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陈君石说,工作站成立后,一方面要围绕既定的研发方向和课题推进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江南米道的支持。但是,江南米道规模较小、成立时间不长,难以提供工作站所需的充足资金。
“为攻克难关,江南米道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争取政府支持,同时,我们也动员院士工作站的教授团队申报国家科研项目,以此获取经费支撑。如今,江南米道正不断吸引年轻专业人才加入,已组建起6个专家团队。”陈君石说。
院士工作站旨在借助院士资源,打通科研转化“最后一公里”。对于江南米道而言,如何借力院士的资源和力量?陈君石表示,工作站的研发方向、任务规划与江南米道的发展思路高度契合。具体而言,研发方向由院士工作站确定,具体课题则由双方共同商议、联合攻关,从而形成紧密合作、深度融合的模式。
专注做好“一粒米”
2018年成立的江南米道,2023年才真正向市场推广第一款产品。
2023年,江南米道将大米的亩产量从五六百斤提升到了1000斤,解决了产能和GI值的稳定性问题后,公司才真正将产品推向市场。目前,其低GI大米种植面积已达5万余亩,年加工产能超7000吨。2024年,江南米道营业额成功突破千万元大关,实现多倍增长;旗下主打品牌“稻院士”的营业额,也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实现了快速攀升。
对于未来规划,陈君石表示,首要任务是扩大健康谷物的品种,打造更多优质产品。以低GI大米为例,目前产品特性稳定、效果良好,未来将重点开展种子筛选工作。“不是追求更低的GI值,而是提升产量与口感。毕竟,口感好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
陈君石说,其次要持续丰富健康谷物品类。除了低GI大米,还将开展更多低GI谷类的研发,比如低GI青稞、便于保存的全谷物产品,以及适合慢性肾病患者食用的低蛋白大米等,满足更多元的健康需求。
“低GI大米是江南米道的拳头产品,也是院士工作站的主要研究对象。”陈君石表示,当前传统的低GI大米检测仍依赖人体血糖生成指数测试,但企业日常质量控制及新产品研发显然不可能都通过人体实验完成,且市场上不少低GI食品也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因此,江南米道目前正联合工作站攻关,研发无需依赖传统人体实验就能快速检测GI值的方法,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