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丁蜀镇,龙窑的烟火气依然弥漫。窑火,见证了紫砂艺术的瑰丽,也烙刻着江苏宜兴这座江南小城“陶都”的辉煌印记。
宜兴的工业骨架,曾由陶瓷、环保、线缆、化工、化纤数个产业撑起。其中,陶瓷与线缆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产业。不过,紫砂艺术受限于大师传承,和相对小众的市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难。线缆行业虽产值庞大,却容易形成同质化竞争,核心技术与高端化突破日益迫切。
当传统产业遭遇增长瓶颈,当“陶都”“线缆之都”的标签亟待更新,宜兴的企业乃至整座城市,也在寻找一条引领他们穿越周期、再攀高峰的“第二曲线”。
在宜兴,上海证券报记者看到了传统企业的“倔强”与“巧思”。这种探索,并非抛弃根基,而是在深耕的沃土上,奋力嫁接新枝,寻找破局点。
比如中超控股创始人杨飞,虽常年与线缆打交道,但身为宜兴人的他,开设利永紫砂博物馆、紫砂汇,这些看似“无用之物”,却让宜兴紫砂文化换一种方式得到传承。
深耕耐火材料多年的江苏国豪耐火董事长周建国,也深知创新的重要性。依托自身优势,国豪耐火从传统耐火材料做起,到开辟新能源市场蓝海,公司版图不断拓宽。
宜兴的转型浪潮中,还有一道亮眼的风景:随着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企业进入“交接班”周期,一批“创二代”手持接力棒,用全球化视野与创新思维,为企业的第二曲线注入“新动能”,也完成了从“继承者”到“开拓者”的成长蜕变。
“95后”拜富科技新掌舵人刘溧,代表着年轻一代的“敏锐与果敢”。在他看来,当市场有新需求出现时,尤其是行业外的企业,应比行业内传统企业更快捕捉到机会,无须等到市场完全成熟时再进入。
企业与个人的转型,最终汇聚成城市的成长曲线。近年来,宜兴在守住陶瓷、线缆等产业根基的同时,全力培育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企业产值从2020年的42.12亿元,一路跃升至2024年的311.62亿元。2021年,宜兴市生命健康产业从零起步,产业规模3年时间突破百亿元。
宜兴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蒋典说,如今,宜兴的金融生态位于全省前列,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金融生态优秀县”和无锡市“金融生态优秀区”,“我们还在全省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评选中拔得头筹”。
在传统主业上嫁接新枝,到“企二代”接棒跑出新生机,再到城市培育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生态,宜兴的“第二曲线”,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开拓。如何守住“陶都”“线缆之乡”的文化根脉与产业根基,同时拥抱科技变革浪潮,这其中的平衡,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也考验着城市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