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提出2025年至202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即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加上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关领域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到2026年,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
《行动方案》还提出,到2026年,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元,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个人计算机、手机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围绕上述目标,《行动方案》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促进国内外市场畅通经济循环,深挖需求潜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方面细化16项具体举措。
例如,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加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撬动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发挥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纽带作用,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指导耐心智慧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等。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5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形势展望》认为,在增量政策的强劲推动下,电子信息制造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随着新技术、新热点的加速涌现,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将愈加明显,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带动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相关部署紧抓市场回暖机遇,加快推动消费电子产品创新升级。同时电子信息制造业是资本和技术双密集型产业,融资需求较大、回报周期长,相关部署有望推动产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进一步丰富金融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支持手段,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陈渌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