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沈阳9月5日电 没技术不会转、没经验不敢转、没资源不能转……长期以来,因依赖传统生产模式,许多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陷入“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的三重困境。在老工业基地辽宁,这里正不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速构建产业生态,助力中小企业破除困境,以数字化转型焕发新活力。
智能化改造打破技术僵局
走进辽宁鸿邦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定位巡航车正将一袋袋化学纤维投放到传送带上,机器自动对各类物料进行称重,按比例混合生产出无纺针刺毡。
“这条生产线是目前国际先进的滤布行业生产设备,可实现智能化控制90%以上,较以往节省人力70%以上。”辽宁鸿邦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新技术应用,产能增加三成,产品不合格率大幅降低。
智能化改造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也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活力。“改造后,企业的生产、采购等环节实现了信息化,比如遇到网络招标,只需从数据库里直接调取,既准确又方便,工作效率非常高。”沈阳重型电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吉业说。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普遍偏弱,特别是既懂行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让企业数字化转型停滞不前。
为解决技术难题,辽宁省一些智能化装备企业推出“驻厂研发”模式。以开发智能质检系统为例,软件工程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在车间驻厂6-8个月,全程参与从传感器部署、数据标注到算法优化的全过程。
大连坤达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英伟说:“我们最近参与的机床刀具智能管理项目,虽然需要花费数月时间与每个部门沟通,但最终建立了从刀具采购、测量组装、监控、回收、报废等全流程的AI智能管理平台。”
据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介绍,全省已上线运营4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了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4个,服务全省工业企业7.5万户。这些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技术门槛。
政策扶持卸下转型包袱
“一套数字化设备动辄数百万元,投入产出比怎么算?晚上躺在床上都在算这笔账。”这是辽宁许多中小企业主共同的“失眠难题”。资金压力大、回报周期不确定,让不少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望而却步。
解决这一难题,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扶持。2025年开年,大连市首批33家轴承和汽配企业获得了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到账速度超乎想象,真是雪中送炭。”一位获得补助的企业负责人兴奋地表示。在大连市有关部门的推动下,补助资金快速直达企业账户,为企业注入了“强心剂”。
在“中国轴承之都”瓦房店市,这里108家轴承企业各显神通,探索着数字化改造的差异化路径。在大连华威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质量检测室,技术人员轻点鼠标,产品的各项检测数据瞬间生成电子报告,一秒直达客户端。“从接单到交付,我们打造了一条全自动的数字流水线。”公司信息部部长周建宏说,改造后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了20%,运营成本降低了15%。
企业敢转的背后,是当地政府精心构建的数字化转型生态。依托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结合本地轴承产业集群的特点,企业可以享受从诊断咨询到系统部署的全流程服务。截至目前,已有108家企业签订相关合同,补助资金已全部到位。
沈阳、大连、盘锦三市先后入选国家级试点城市,鞍山、抚顺、丹东、辽阳、铁岭、朝阳6个城市跻身辽宁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当前,各试点城市正量身定制“一市一案”,精准筛选优质企业,聚焦核心环节开展数字化改造。
沈阳市推动沈鼓集团带动产业链企业联动转型,实现设计、制造、物流、服务协同发展,已推动12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鞍山市依托“一基地一中心”高质量搭建数字化人才队伍发展基础环境,培养一批具备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盘锦市针对精细化工、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三大行业,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补贴,达到三级及以上的企业可得到30万元奖励,帮助企业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
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辽宁中小企业正卸下资金包袱,轻装上阵拥抱数字化浪潮。“放水养鱼才能让企业如鱼得水。”沈阳梵天工联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春伟表示,只有大量企业敢于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才能发挥实际效用,辽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才能加速汇聚。
协同发展构建转型生态
数字化转型不是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辽宁省通过建强数字基础设施、打造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链协同等多措并举,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辽宁已建成5G基站14.3万座,实现了所有地级市5G网络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区和规上企业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快速发展,接入企业1.5万家,累计注册标识23亿个。区块链“星火·链网”超级节点1个、骨干节点3个,服务范围覆盖东北四省区。此外,沈阳、大连两大智算中心的建成,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这些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产业协同方面,辽宁充分借鉴山东、浙江等先进省份实践经验,确定首批10家产业大脑培育库入库项目,涉及航空、机器人、生物医药、石油化工、轴承、高品质钢铁材料、特色纺织等十大产业,推动链主企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和服务,助力整条产业链提质降本增效。
在技术创新方面,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通用大模型取得突破,辽宁充分发挥2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作用,累计孵化垂直行业解决方案338个、人工智能大模型10个,推动工业大模型开发落地。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不少企业的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感认知不足,典型案例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够。
“一些中小企业已在自身领域深耕数十年,处于‘有订单就饿不死’的状态,对于转型需求不足,还有不少企业不了解什么平台最适合自己,转型上容易走弯路。”李春伟说。
“早转早受益,不改不转就是等死。”王吉业说,面对数字化浪潮,传统制造业企业要主动与时代接轨、与市场接轨,通过转型提升技术品质,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辽宁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宏表示,辽宁工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丰富,具备依托通用大模型发展行业大模型的良好基础,在垂直细分、千差万别的制造领域有望诞生一批前沿技术,赋能中小企业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持续深耕网络化联结、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辽宁将逐步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不断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外部环境,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