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A股市场上涨,公募产品发行持续升温。
9月首周,42只新基金扎堆发行。该数据不仅环比上周大增,同时,周度新发产品的平均认购周期也明显缩短。在此之前,8月全市场共有158只新基开启募集,创出年内单月发行新高,同时这也是连续两个月单月发行产品数量超过140只,新基发行市场整体热度持续。进一步从本轮新发产品类别分布来看,权益基金是当前的发行主力,这其中又以指数型基金产品最为火热。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公募基金新发市场热度高企还在于A股市场整体表现稳健,公募基金展现出较强的赚钱效应,新发产品节奏加快,带动资金持续流入。而指数型产品的发行热,则是今年公募基金新发市场的一大特色,体现了投资者偏好的深刻转变。
新基金扎堆发行
具体来看,公募排排网数据显示,9月首周全市场共计有42只在新基开启募集,较前一周环比大增44.83%。同时,当周开启募集的新基平均认购天数为14.52天,环比上周19.31天的平均认购天数,认购周期明显缩短,
进一步从月度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新发市场逐步走强,上半年月均发行约百只新产品,其中6月该数据为119只,随后在市场走好之下,发行持续回暖,7月全市场共有149只新基开启募集,创下彼时年内月度发行数量最高纪录。到8月,该数据进一步增长约6%,达到158只,再创年内单月发行新高。同时这也是年内连续两月单月发行产品数量超过140只。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分析认为:“新基金发行持续回暖是多重因素共振作用的结果。A股市场在2025年8月突破3800点创近十年新高,市场赚钱效应显著提升,直接刺激投资者借基入市意愿。随着房地产市场回调,理财观念转变,居民财富从房地产、存款等传统领域向权益市场迁移。社保、养老金等长线资金加速布局权益类基金也为市场提供了增量资金。”
排排网集团旗下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也表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表现稳健,为公募产品发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带动资金持续流入,形成了正反馈。“随着权益类基金净值持续回升,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认可度明显提升,通过基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意愿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基金管理机构也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加大权益类产品供给力度,进一步助推了公募产品发行的增长。”
指数产品成主力
在此热度之下,永赢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蔡路平告诉记者,相较以往,今年新基金发行市场最突出的特点是权益投资升温,指数投资持续走热。按照投资类型统计,9月首周的新发行基金中,权益基金担当“主力军”,其中又以指数型股票基金占比最高,整体占当周新发基金总量的六成以上。而向前追溯,这一格局已持续数月。
月度数据显示,8月的发行主力为权益基金,占到当月开启募集的新基的八成左右。其中,股票型基金又占到权益基金总量的七成以上。股票型基金中,指数型产品合计占到股票型基金总量的九成以上。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占比近七成,增强指数型基金则占到两成左右。
更进一步就年内数据来看,截至8月末,今年全市场共有987只新基开启募集,其中权益基金占比达到七成以上,股票型基金又占到权益基金总量的七成以上,这之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合计仅16只,指数型产品占比则达到九成以上。
“与2020年和2021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指数基金的发行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投资者偏好的深刻转变。”李一鸣表示。
“可以看到,被动指数产品在股票型基金中扮演核心角色。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场被动指数产品规模近5.9万亿元,近一年增长超60%。指数基金的火热并非偶然,而是多重优势的集中显现。”蔡路平分析认为,在市场有效性逐步提升的背景下,低成本、高透明的被动产品或许更适配长期配置需求。政策驱动的结构性机会进一步放大了指数工具的价值,比如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主题ETF年内规模增速显著,而宽基ETF依然是市场基石。
一位来自第三方财富机构的资深基金研究人士进一步对比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的情况表示,这种变化符合成熟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就美国、日本的股票市场发展演进来看,指数型产品会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这背后,一方面是投资者逐步倾向于认为持有股票的长期收益来源于资产收益,而非频繁交易获取的价差收益,那么跟踪特定指数、以获取市场平均收益为目标的指数型产品,便更符合投资者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结构性行情下,投资工具被要求更高的精准度,以谋求对板块行情的及时捕捉和高度准确的覆盖。这也是今年以来,主题基金表现较好的原因。”
机构借力“弯道超车”
在新发基金市场持续火热之下,各家基金公司表现不一。
整体来看,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发基金市场仍然有较为明显的马太效应。其中今年发行新产品的125家基金公司中,排名靠前的30余家(前三成)基金公司合计发行产品占到整个市场的七成以上。即七成左右的基金公司,只能分食不到三成的新发基金市场。
“公募基金行业强者恒强,核心是多维度优势共振的结果。头部公司依托长期业绩积累品牌信任,投研团队更专业、科技投入更高,还通过全品类布局实现协同。另外,头部公司凭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产品发行获渠道倾斜,形成‘规模—成本—资金’正向循环。”李一鸣表示。
虽然强者恒强,但李一鸣也认为,借力此轮新发行情,不少机构仍可实现“弯道超车”,“这需依托差异化定位与生态重构的系统性突破。例如聚焦细分权益领域,如‘专精特新’、新质生产力主题,通过发起式基金、行业主题基金快速卡位。又或是聚焦Smart Beta(聪明贝塔,指一种结合了主动管理和被动指数投资优势的投资策略)、FOF(投资于其他基金的基金)、养老基金等新兴产品,加大创新类基金的研发力度,在大型基金公司未能覆盖的领域实现赶超。”
以永赢基金为例,蔡路平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基于对市场的深刻洞察,永赢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采取了“宽基打底+创新突围”的双轨策略,既满足投资者资产配置的基础需求,又提供捕捉产业趋势的精准工具。“在宽基领域,永赢基金今年着力补位,完善了沪深300、中证A500等核心产品矩阵;创新层面,紧扣国家战略布局新质生产力领域,率先推出通用航空、卫星、港股医疗等ETF。未来,永赢基金将持续完善产品矩阵,提供更多适配的产品工具或组合方案。其中将重点关注三大方向:一是进一步丰富宽基产品体系,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优质标的;二是深耕前沿硬核科技领域,持续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指数产品;三是推进指数增强型、Smart Beta等策略产品的多层次发展。”
进一步就今年的新发基金市场格局来看,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相关人士就中小型机构的生存情况表示:“可以看到,今年以来,除少部分基金管理人可能存在战略性减少发行以外,基金发行数量较少的基金管理人多数属于中小基金公司,且多避开与大型公司的主流宽基产品直接竞争。整体而言,中小基金管理人处于发行权益类产品相对较为困难的处境,即便在市场行情较好时相较于头部基金管理人仍处于劣势。对此,中小基金管理人应该尽量在所擅长领域进行深耕,进行差异化竞争,在某一领域塑造自身‘小而美’的品牌,这样有利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