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支撑,而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既是要素流动的“资金供给者”,更是机制创新的“赋能者”。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技术、土地、人力资源、数据、资本、环境等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事实上,自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来,目前多项金融创新举措已陆续落地。
疏通要素流动堵点
要素市场化存在“流动难”的情况,特别是数据、环境等新型要素,因产权界定模糊、价值评估复杂,长期面临融资梗阻。当前,金融机构通过参与交易平台建设、创新专属产品,正逐步打破这一困境。
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中,“数据+金融”的融合创新成为突破口,重点之一是规范培育数据交易市场主体,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稳妥探索开展数据资产化服务。此前,17部门关于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到“数据要素×金融服务”,即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金融机构融合利用科技、环保、工商、税务、气象、消费、医疗、社保、农业农村、水电气等数据,加强主体识别,依法合规优化信贷业务管理和保险产品设计及承保理赔服务,提升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水平。
深圳数据交易所推出的“龙数贷”便是典型实践。该产品复用政府产业部门惠企政策补贴数据,经合规评估后融入金融机构风控模型,为龙华区科技中小微企业提升贷款额度提供数据支撑。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龙华支行已率先与深圳市龙华数据有限公司签约,以数据流通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让“数据资产”真正转化为“融资信用”,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开辟新路径。
环境要素领域同样迎来金融赋能的“黄金期”。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到,“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市场建设”;8月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透露,生态环境部将联合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先后启动,截至2025年9月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亿吨,累计成交额481.55亿元。这背后有诸多金融机构的支持。如目前我国与碳交付风险相关的保险,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交易信用保险,包括“发电行业碳超额排放费用损失保险”“CCS或CCUS项目碳资产损失保险”“低碳项目机器损坏碳交易损失保险”等。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廷辰认为,监管层多次提出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此举意味着为未来金融机构有序参与碳市场交易亮起“绿灯”。参考国际经验,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可以让碳市场有更好的价格发现机制和流动性。可扮演经纪人的角色,为碳资产交易提供便利,降低交易成本。
要素市场化的核心是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而这一过程离不开金融的深度参与。早在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通知》中便提到,要“完善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需要“支持要素交易平台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形成涵盖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流转交易、担保、保险等业务的综合服务体系”。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金融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引擎”与“价值放大器”:一方面,金融通过价格发现机制打破行政干预,让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价格回归市场本质,如数据资产证券化、碳排放权交易等产品,正推动要素配置从“粗放分配”转向“精准滴灌”;另一方面,金融是构建要素流动“高效网络”的制度基石,在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中,金融要加速要素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集聚,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强化多元融资支持
要素市场化不仅需要破解“流动堵点”,更需要解决“资金痛点”。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看来,金融需要通过提供多元化融资工具、完善利率市场化机制,为技术、资本等要素的高效配置提供保障。
技术要素领域,“信贷+股权”双轮驱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难”。科学技术部编制的《“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技术与资本等其他要素融合”,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截至2025年6月末,科技贷款余额达到万亿元级别的国有大行有5家,其中,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601988.SH)、建设银行(601939.SH)4家银行的科技贷款余额超过4万亿元。
在直接融资方面,国有大行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加速落地。截至今年6月末,工商银行AIC试点基金签约意向规模超1500亿元、设立基金28只、认缴规模超330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农业银行与全部AIC股权投资试点城市签署合作协议,累计设立13只AIC试点基金,认缴规模超百亿元;中国银行已完成15只AIC股权投资基金注册,合计认缴规模超110亿元,在商业航天等领域落地项目投资;建设银行累计完成9只AIC试点基金设立及备案。
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多层次资本市场成为 “主阵地”。从“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到今年的科创板“1+6”改革、科创债ETF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注册制全面落地后,直接融资比重明显提升。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披露的150家券商2025年上半年度整体经营情况显示,全行业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3.58万亿元,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资本活水”。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告诉记者:“金融业要大力提升宏观金融效率,即提升社会资金动员(资金向资本的转换)效率,并引导资本要素流向能够产生更高效率的领域。这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金融强国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则为要素配置提供“价格信号”。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累计降准12次;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降115个和130个基点。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保持低位。
在刘英看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了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价格的机制,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LPR作为关键政策利率,其下调直接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引导资金要素向高效率部门流动。进行汇率自由化改革,能够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提升跨境资金流动的效率,优化解决国际资本配置,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83万亿元,同比多4.74万亿元。充裕的资金供给与合理的价格机制,为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金融支持要素市场化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数据产权界定、碳金融产品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精准度等方面仍需突破。刘英认为,利率市场化与汇率自由化改革仍需稳步推进、深化落地。杨海平则建议,下一步要聚焦聚力打造强有力的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统筹金融安全与发展,力争使金融在促进要素优化配置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