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高法发布《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二)》。本次司法解释并非凭空创设“新规”,而是对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中强制性参保义务的司法重申与强化。社保引发关注,还延伸出关于零工经济的讨论,比如“自愿参保”之于骑手等灵活就业群体的意义更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设计一种兼具规模性和灵活性的社保方式,协调新形势下的社保需求,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形态多元化发展,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兼职工作者等灵活就业人群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已突破2亿人,占城镇就业人口的60%。这一庞大的就业群体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社保参与率偏低、个人缴费负担过重、持续性缴纳困难等现实问题。
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流动性强、收入波动大,而当前社保机制在属地管理、缴费基数和缴费率的确定、费用分担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强的刚性,与灵活就业的弹性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如果完全参照城镇企业职工的社保方案,就要求骑手与平台之间有较为稳定的劳动雇佣关系,就会导致社保账户在不同雇佣单位、地区间频繁迁入迁出,不仅增加参保成本,还有可能带来社保断缴或账户封存问题,影响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对于现行的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方案,北京大学的相关调查显示,约23.5%的骑手明确表示“不愿参保”;38.9%的骑手仅愿将月收入的5%以下用于社保;仅不到一成的骑手能接受现行个人缴费比例。可见,需要建立更具适应性的社保方案,特别是完善社保缴费分担机制,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愿。
不久前,美团发布公告,宣布在继多地试点后,将在全国范围内上线养老保险补贴,对于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外卖骑手,美团以相关缴费基数为基准,补贴50%的费用。此举有一定创新意义,一方面能够降低个人缴费负担,提高骑手参保缴费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将企业承担的社保成本控制在相对较低的范围内,避免因成本过高而影响平台企业正常运营发展。
灵活就业群体呈现年轻化、数字化趋势,通过政府补贴将灵活就业人口纳入社保体系,既能吸引更多人员流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城市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做大当地社保基金的“蓄水池”。未来,相关政府部门及平台企业要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参与探索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机制。从谁受益谁付费原则出发,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保提供缴费补贴,探索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按照钱随人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社保转移接续制度,解决断缴难题。还要加强沟通协作,集思广益,共同探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最佳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