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企出海已步入新阶段,不论是高频涌现的巨额BD(商务拓展)合作,还是新近风靡的NewCo模式,都在逐步改变创新药赛道的底层逻辑。面对这一资本热潮和国际化新形势,中国药企如何更好、更高效地把握出海机遇?
在日前举办的药明生物首届CRDMO Open Day上,多位创新药企负责人和投资人围绕创新药企如何走好全球化之路,分享了相关出海实战经验和有益建议,共同把脉中国创新药发展新趋势。
BD与NewCo为创新药企打开融资新通道
昂阔医药联合创始人、首席商务官富天认为,当前重点讨论药企出海恰逢其时。富天表示:“2016年到2021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所有的投资都是来自于投资人,其中包括一级市场融资和二级市场的IPO。当时Biotech讲的故事都是要成为Biopharma,从研发到商业化,甚至生产,每个产业链都要布局。但从2023年开始,做海外BD的首付款就已经超过了IPO的融资。现在国内药企资金来源的首位由融资变成了BD。”
除了海外BD之外,NewCo模式也是持续引爆创新药火热行情的重要因素。这种模式通常是国内药企和美元基金或海外VC/PE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负责海外临床和商业化。与BD的区别在于,中国药企可以持有NewCo股权,同时拿到股权+预付款+里程碑+分成。
“NewCo可以利用全球环境开展融资,而且未来退出的渠道更加通畅。无论是BD还是NewCo,这两种模式都很适合中国的Biotech公司,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前博裕资本高级投资经理周子谦认为。
启明创投执行董事刘晶表示,从融资角度来看,NewCo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模式。Biotech公司从中可以拿到一些首付款,同时还可以享受未来股权的收益。“即便在资金比较充沛的情况下,中国药企若想打入欧美市场做临床试验,也有必要去借助美国的投资人和药企的能力,其中既包括在美国做临床试验的费用比中国要高很多的客观因素,同时要包括在当地市场的KOL资源、医疗资源、熟悉的程度,NewCo可以在这方面带来助益。”
创投机构探索多元化退出路径
与此同时,并购越来越成为国内创投机构一个重要的投资退出方式,启明创投正积极拥抱并购这一新趋势。
在刘晶看来,医药企业融资来源已经从单一的私募股权融资转变到海外BD交易的多元化,这对于创投机构退出方式而言也是一个积极变化。未来,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公司,退出的途径不仅只依赖于IPO,也会有基于BD的现金分配退出,同时也包括并购所带来的退出可能性。
刘晶以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礼新医药为例。“在过去,罕有中国制药公司收购国内创新生物科技公司的案例。未来,国内通过并购来实现退出的这一趋势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多,甚至会成为一个流派。”
但在出海“热潮”翻涌的同时,不乏有观点认为,BD出海是卖中国创新药的“青苗”,将导致中国创新药资产的流失,不利于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BD出海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好事,是加分项。这一轮出海热度,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认为,目前,中国很少有企业具备产品海外商业化的能力。在此情况下,这类产品的海外市场处于空白阶段。通过BD出海,不仅获得一笔不菲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把产品的价值变现,还可以继续反哺企业和行业发展。
“跨国药企80%的产品管线都是买来的,他们不买中国的项目自然也会买美国或者欧洲的项目。我一直认为,出海对于中国药企是一个很正面的事情,既可以证明企业的能力,还可以变现。但关键在于能否在合适的时机卖出一个高价。”陈智胜表示。
然而,新药研发过程漫长且复杂,出海并非易事,CMC(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质量是难以忽视的重要议题。
陈智胜提醒道:“细胞株构建、病毒清除、分析表征和GMP生产是目前中国生物药企出海CMC问题的主要痛点。很多人以为分子好就能出海,但CMC造成的未知风险是前几年创新药出海折价的重要原因,最近两年创新药出海BD的价格越来越高,也得益于这些未知风险越来越小。生物药企业一定要以最高标准来做药,现在在CMC上省小钱,将来可能就会亏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