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日,开普勒卫星研发人员研究产品细节。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源通讯员况昕昀陈珊
鹰拥有绝佳的视力,可在2到3公里外的空中精准锁定地面上的猎物,实施俯冲猎杀。
借助卫星,人类也能在2万到3万公里外的太空精准定位地面上的车辆,提供导航服务。
8月27日,武汉市经信局公示武汉市首批“未来之鹰”企业拟认定名单,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开普勒卫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普勒卫星”)是“未来空间”板块唯一入选企业。
“我们的论文能拿国际大奖,但在真实的农业应用场景中,定位还是有较大误差。”开普勒卫星创始人、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齐乐说。2016年成立至今,开普勒卫星致力做好一件事——把武汉大学全球领先的北斗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让“毫米级”高精度导航像水、电一样普惠民生。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至此,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建得好,还要用得好。北斗系统的60颗卫星,分布在距离地面21500公里的中圆地球轨道,以及距离地面35786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上。北斗信号从太空抵达地面,穿越大气层时易受电离层干扰,从而产生定位误差。
“如果定位误差过大,应用场景就会受到影响。”赵齐乐说,比如播种机、插秧机等农机设备使用北斗导航规划行进路线,偏差过大就可能导致农机走不了直线,造成无效播种甚至压坏秧苗,智慧农业无从谈起。
如何破解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难题?开普勒卫星给出的答案是“软硬兼施”。
软件层面,自主研发算法消除北斗信号穿越大气层时产生的误差;硬件层面,在全国范围内自主建设4000余座地基高精度增强站。二者携手构建起星地一体化增强系统,就能将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甚至“毫米级”。
如今,星地一体化增强系统让沙漠、海洋不再是导航盲区。这项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低空经济、数字航路网、地理信息、城市智驾等多个领域。
从初创企业成长为未来之鹰,开普勒卫星一系列发展成果的取得,不仅源于武汉大学在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深厚技术积淀,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坚定不移培育北斗产业的决心。
开普勒卫星所在的武昌区斗转科技园,是华中地区首个“北斗+”主题专业园区,与武汉大学仅一街之隔。
开普勒卫星CEO毛晓柳说,当初选择在斗转科技园创业,看中的是这里的区位优势,“从实验场到实践场只有数百米距离,高校人才心无旁骛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地方政府也为企业发展营造了‘最优’环境。”
2022年,开普勒卫星A轮融资关键期遭遇资本寒冬,异地投资机构以“搬迁总部”为注资条件,但团队最终选择坚守武汉。
“武汉大学聚集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北斗人才,这里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空天产业链,是我们的‘精神原乡’。”毛晓柳说。关键时刻,武昌区对开普勒卫星给予了大力支持,无论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快速审批,还是办公场地的租金减免,都让开普勒卫星感受到了政府对创业企业的暖心关怀,坚定了开普勒深耕武汉的决心。
毛晓柳说,武昌区甚至为工程师协调了人才公寓,让大家能在珞珈山下安家。这种“既给氧气又培沃土”的生态,吸引了不少青年学子留在武汉。9年过去,开普勒卫星的人才团队已从30人扩展到近200人。
赵齐乐说,随着北斗系统不断改进提升,高精度定位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与千行百业进行更深度的融合,也将为各类场景提供更智能的服务,“开普勒卫星将力争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全球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的运营商。”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