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部科技发展中心在重庆召开全国严格品种管理推进会。会议强调,要对标种业振兴行动目标要求和业界期待,按照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要求,认识再深化、责任再压实、力度再加大。
种业振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而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在其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使命。银行要跳出传统信贷框架,以更精准、更创新的金融服务,为种业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夯实农业强国建设的根基。
在满足种业企业多元化资金需求上,银行需建立“全周期+差异化”的信贷支持体系。针对种业研发企业“高投入、长周期、慢回报”的特点,应突破短期信贷局限,推出中长期专项贷款,并合理设置还款宽限期,匹配种质资源鉴定、新品种选育等科研活动的资金需求节奏,为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提供稳定资金保障。对于种子生产加工企业,银行需结合其季节性生产特点,开发灵活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产品,通过动态授信额度调整,保障种子生产、仓储、加工、销售全环节的资金周转。此外,针对种源基地现代化建设,银行可联合地方政府推出专项信贷计划,重点支持基地基础设施升级、智能化设备引进,推动种源基地向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助力种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银行需扮演“资源整合者+风险分担者”的双重角色。面对当前种业市场存在的品种同质化、原始创新不足等问题,银行可通过并购贷款、银团贷款等工具,支持优质种业企业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兼并重组,推动种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创新效率。同时,应主动对接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种业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种业创新发展基金,聚焦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等关键技术研发,通过“信贷+基金”的组合模式,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激发企业原始创新活力。此外,还可探索“科研成果预授信”模式,对具备产业化潜力的育种成果给予提前授信,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为了破解种业企业“轻资产、融资难”困境,银行需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技术是种业企业的核心资产,银行应建立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联合行业专家、评估机构,科学测算种业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收益预期,打破传统抵押物限制。同时,需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与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公司合作,构建“银行+政府+保险”的风险共担模式,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积极性。此外,还可推出“知识产权质押+信贷+产业链”的综合服务方案,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为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推动企业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种业振兴非一日之功,需要金融力量的长期陪伴与深度参与。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需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初心,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提升专业能力,以更有力的金融支持,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为筑牢农业强国根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金融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