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花200万元宠员工值不值”的话题引发关注,说的是浙江嘉兴市某服装企业花费200万元改善办公环境,为员工购置人体工学椅、护眼灯等设备。这些看上去并非刚需的投入,这些对员工“小事”的关怀,让人看到了企业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的智慧。
作为经济大省,浙江民营经济活跃,经营主体不仅质量高而且数量多,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造就了大量就业机会,加上全省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较小,更成为不少人才、优质劳动力的就业首选地。正是由于一直以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并一以贯之坚持“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理念,浙江才能更大限度地育才留才,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
善待员工是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在当今经济社会条件下,除了常规的物质奖励手段,企业还有什么高招吗?这其中,人文关怀是绕不开的必选项,也是“花200万元宠员工”被公众认可的原因。在浙江,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展现人文关怀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台州一家工业缝纫机企业拓卡奔马,给员工提供“孝心工资”,凡在该公司工作满5年的员工,都可以为父母申请孝心基金,公司每月出100元,员工自己也出100元,存钱的银行卡则交由父母使用,相当于员工父母每月也能领“工资”,钱不多,但人们都夸企业有人情味;再如,国网温州供电公司为了让电力工人获得更好的高空作业环境,把原本需要人工爬塔完成的某些带电作业,用“小飞侠”电动升降装置替代,从源头降低高空作业安全风险,这样的改变和创新让工人感受到企业以人为本的用心,极大增强了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
不难看出,在和谐劳动关系中,物质激励固然重要,但若忽视人文关怀的深层价值,就会失去凝聚人心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关怀型组织能显著降低离职率,激活创新潜能,员工更愿意主动贡献智慧,并形成幸福感和高黏度的正向循环。
企业不妨试着建设以人文关怀为主导的企业文化,让每位员工得到充分尊重,实现员工与企业的情感交融、休戚相关、共同发展,让员工带着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工作,发自内心地热爱企业,如此企业也能获得足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更持久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