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当最后一个集团冲过位于滴水湖地铁站的终点,2025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落下帷幕,5日上午从嘉定鸣响第一赛段的发令枪,到今天在滴水湖目睹一个个身影飞驰过终点线,三个赛段总共284.6公里的里程和一天比一天激烈的争夺,是国际顶尖自行车公路赛与上海擦出火花的证明,也让全球的参赛选手和观众,用赛事的方式,打开了一套属于申城的“前进导航”。
起点:软硬件升级
“上海的比赛规格很高,有很多高手参与,对我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也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本届比赛中表现出色,荣获第一赛段冠军的厄瓜多尔车手博拉诺斯对本次申城之旅感到惊喜,他希望未来有机会,能继续来这里比赛。这位冠军车手口中的惊喜,源自赛事在软硬件方面的升级。
今年的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升级为国际自盟(UCI)2.2级别赛事,这是上海首个跻身UCI亚巡赛的男子公路自行车赛事,取得好成绩的选手将获得更加可观的积分,这让赛事在竞技层面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但一项赛事的发展,从来不能只有竞技层面。今年的新城自行车赛在赛道设置、选手服务以及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下了更多功夫。几个赛段下来,大中华最佳车手李桢感慨:“虽然天气还是有些热,但赛道旁的树荫和微风,加上完善的保障工作,让选手获得了很好的参赛体验。”
同时,每个赛段开始前为参赛者打造的专属签名小方格、出发前别具特色,将自行车与区域传统文化结合的热场表演,以及荣誉衫的颜色设置等细节,都透露出海纳百川的申城,对于这项方兴未艾赛事的热情与用心而言,这或许将成为赛事带动申城软实力不断提升进步的起点。
亮点:活动更多元
适逢开学季,不少学子和家长都了解“功夫在课外”的道理,对于城市名片之一的体育赛事,赛场外的工作,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迈入第二个年头的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期待用更加多元的、融合文、商、旅、展等多种元素的活动,进一步提升赛事的吸引力。
抵达上海后的这段时间,全球的自行车高手除了备战训练,还在五个新城的文化地标留下了足迹。他们在广富林阅读城市历史、在朱家角感受水乡文化、到奉贤区博物馆一睹大唐风采……这次参赛之旅也是体验和感受承办地文化特色的旅程,不论是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还是新城文化地标里那些充满历史底蕴和厚重感的展品,都成为赛事期间的点睛之笔,更可能通过社交平台上的一张张照片,提升申城的吸引力,从而为未来赛事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构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此前探营起终点时,奉贤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笑言:“越发受欢迎的大唐主题展加上国际级的赛事,这个夏末秋初,新城一定比以往更有人气。”如今看看博物馆内如织的人潮、临港滴水湖广场上热情参与嘉年华和各类消费体验的市民,以及赛后对新城念念不忘的车手,这便是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后,体育赛事所带来的溢出效应。
光点:更多人参与
与普通的导航系统不同,这份用赛事的方式打开的“导航”,并没有终点,因为未来,包括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在内,还会有更多赛事将目光投向充满潜力的申城,它点亮的,是属于追梦者的一个个“光点”
“现在国内有很多水平不错的业余骑行选手,他们这次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是好事,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参与。”谈到今年首次覆盖五个新城的业余骑行赛事,李桢的言语中充满期待。让更多普通人参与并享受到体育赛事的“红利”,已经是大势所趋。
降低门槛后的体育赛事拥有多大的吸引力?每当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职业组发车时,总能看到一群跃跃欲试,早已等候多时的业余骑手。其中有平日里工作繁忙的白领、有为未来而努力的学子,更有为了参赛从外地赶来的“发烧友”。“非专业”选手的报名热情,甚至超出了组委会的预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群众和业余体育赛事若能与职业赛事有机结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从之前的“一球致胜”到如今的业余骑行,一个个由国际顶级赛事衍生而来,让更多普通人获得表现机会的舞台,正悄然搭建起来,进一步激发着“魔都”的运动激情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