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绿色低碳等比较优势,是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在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智慧转型步伐加快,创新发展动能明显增强。
数据显示,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实现规模化应用,已有超过1000艘新能源内河船舶。电动船舶发展迅速,应用规模和水平全球领先。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基本实现常态化,2024年用电量达1.9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13.3万吨。智慧航道建设成效明显,长江干线2800多公里航道实现了电子航道图全覆盖。
在我国内河航运体系中,长江航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贸易流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新能源船舶在长江干线的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成为长江航运绿色转型的一大亮点。截至目前,长江干线四川至安徽段已建成投运132艘新能源船舶,预计2025年辖区船厂拟建成406艘,未来五年新增建造意向达966艘。其中,LNG船舶占比75%,电动力船占20%,甲醇动力船占5%。
据了解,为护航新能源船舶安全发展,长江海事部门从船舶检验、现场监督到船员培训等方面多维发力,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
9月5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相关负责人在2025年“我们一起去看海·江河湖海看中国”全媒体宣传活动上指出,全力支持构建畅通高效、绿色智慧、安全韧性、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有力服务保障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为海事有力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凝聚强大合力。
“长江航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船舶已涵盖锂电池、绿色甲醇、混合动力等多种动力类型。”长江海事局船舶监督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船舶快速增长的背后,既是国家“双碳”目标和“以旧换新”政策的强力推动,也是航运业绿色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推进绿色转型的同时,我国海事部门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牵引,推进智慧监管,全力支撑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以往过闸等待时间长、移泊比较频繁,操作不当可能使锚链打绞。现在我们从进入锚地、接受安检到出发过闸,只需要移泊一次,既安全又省时。”在宜昌,一位经常通行三峡船闸的货轮船长表示。
“我们集成航道、水位、气象等118类、100亿条长江航运相关信息,整合各类监管手段,基本实现全要素融通、全过程管控、全场景应用、全流域协同。”长江海事局副局长左中君告诉记者,近年来,长江航运运量和运力不断攀升,为更好支撑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长江海事局推进智慧监管,开发运行长江航运智能管理平台,实施港航调度一体化、船舶过闸调度一体化、锚地管理一体化,全面推进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一体化。
在宜昌段,海事部门开发应用三峡过闸船舶交通组织一体化平台,实现船舶锚泊、移泊、过闸一体化调度,平均每艘待闸船舶减少移泊2至3次,节约移泊时间10至15小时。
在黄石段,海事部门试点运行港航一体化系统,统筹船舶进出港申报、泊位分配、货物调度、拖轮维护等业务,实现“一次申报、平台受理、一体调度”。自今年5月系统运行以来,锚地日均待泊船舶减少25%,待泊时间平均减少8~9小时,锚地资源得到进一步释放,本质安全明显提升。
长江航运的绿色转型与智慧监管,是适应时代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的持续优化,长江航运将在绿色、智能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我国内河航运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成为展示中国航运现代化发展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