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服务消费将迎来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9月将出台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统筹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优化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
盛秋平表示,将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放开”,着力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将更多服务消费领域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大力发展入境消费、人工智能+消费、IP+消费等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鼓励各地举办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积极培育服务消费新热点。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近日也谈到,加快首发经济、数字消费、“人工智能+消费”等领域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分类施策,促进文旅、赛事、露营等服务消费。打造放心服务消费品牌,支持各地方打造亲子化、适老化消费场景。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第一财经表示,服务消费是稳增长、稳就业、稳民生的关键抓手,但面临收入预期不稳、闲暇时间不足等制约。扩大服务消费需从收入保障和供给质量双管齐下,如优化休假制度、提高社保水平、补齐养老医疗等供给短板,释放流动人口家庭化消费潜力。
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作为服务消费的重要领域,体育消费是重要的改善型消费,在落实促消费、扩内需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激发体育消费相关政策文件已率先出台。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意见》从扩大体育产品供给、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壮大体育经营主体、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强化产业要素支撑、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等方面,提出20条举措,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地方经济转型增添了新的动力。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经实现了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达到了1.49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长,2023年占GDP的比重达1.15%,向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更进一步。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消费体育总额增长超千亿,体育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战略规划室主任魏国学表示,体育产业不仅能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也能通过其强大的融合力和渗透作用,带动制造业、服务业、文化、旅游、健康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进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意见》把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排在了首位。明确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依托运动项目协会等机构开展赛事评级,引导赛事规范发展。提高职业赛事发展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日前透露,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七地一共监测了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其中,“村超”“浙BA”等一批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火爆出圈,“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消费。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裕雄表示,近年来,众多重要的现象级消费事件都围绕体育消费展开。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育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202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此次《意见》将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推动体育消费持续高速增长。
在激发体育消费需求方面,《意见》提出拓展体育消费场景、举办体育消费活动等举措,以及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扩大体育消费群体。
王裕雄认为,可通过供给侧创新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例如,加强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可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加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在体育用品中的应用,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领域拓展延伸,培育一批面向智能化时代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杨雪鸫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下一步,将对标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政策赋能、壮大经营主体、培育新兴业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持续完善户外运动产业政策,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服务消费仍存短板
服务消费,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涵盖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娱旅游、教育体育、居住服务、健康服务等领域。今年1~7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
今年3月份,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行动方案》,把“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作为提振消费的一项重要工作。4月《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落地,提出48条具体任务举措,既涵盖了餐饮、住宿、健康、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赛事等主要行业领域,也包括了旅游列车、空中游览、跳伞飞行、超高清电视、微短剧等新业态、新场景。
中国人民银行8月份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我国在服务消费方面具有较大增长空间,但发展服务消费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需求较强领域的服务消费供给不足。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中,服务消费占比约46.1%,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报告分析,影响扩大服务消费的短板主要是供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供给总量不足。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领域供给滞后于需求,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到10%,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约36%的水平,2023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7张,也低于多数OECD国家。
二是供给质量有待提升。服务消费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低端化、同质化供给过剩,专业化、个性化供给不足,例如家政服务企业数量众多,但大量集中于基础保洁业务,难以满足家庭对营养膳食、健康护理、家庭教育等专业化家政服务的需求。
三是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服务消费领域盈利水平受消费群体偏好影响较为明显,一些新兴消费领域的营利模式还在探索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颖熙表示,扩大服务消费需从供给侧发力,重在“补短板”。“补短板”不仅是应对当前消费不足、需求不振的权宜之计,更是推动中国经济从“制造驱动”向“服务驱动”转型的关键举措。其本质是通过供给侧改革充分释放服务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提升的双重目标。
统筹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
根据商务部透露的信息,即将出台的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将统筹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
中国人民银行已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旅体娱、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高质量供给的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下一阶段,金融政策将着重从供给侧发力,推动改善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助力释放消费增长潜能。
今年8月,财政部联合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通过进一步强化财政和金融协同,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信贷成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通过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
罗志恒表示,财税政策既能通过直接减轻居民负担或增加补贴的方式,提升服务消费的意愿和能力;也可通过间接引导的方式,补齐服务消费供给短板,提升供给质量,提高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和牵引力。
他建议,通过优化税制、完善转移支付等方式,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鉴于当前财政压力日益增大,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占比不宜再通过大规模减税的路径,可以采取优化税制、加大政府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农村土地和住宅的市场化流转以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等路径。
与此同时,发挥财税政策撬动作用,提升公共投资的导向性。罗志恒表示,由于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领域存在公共性,单靠社会力量难以提供优质供给。因此,公共投资应发挥引领作用,更多地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在用地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和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这些服务供给领域,实现财政保基本、市场保高端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