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发规模超570亿元,指数增强型基金呈现爆发式增长
中国基金报记者李树超
在ETF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大关之际,指数增强型基金也在高歌猛进。数据显示,今年新成立的指数增强型基金超过100只,发行规模超570亿元,双双刷新历年新高。
业内人士表示,指数增强型基金的爆发式增长与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产品创新等因素有关,该类产品长期超额收益可观且具有持续性,未来公募布局热情有望持续。
新发570亿元创新高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6日,今年以来新设立113只指数增强型基金,发行总规模达到575.67亿元,是去年全年的2.77倍;两项数据均创下历年新高。
从指数增强型基金在新发产品中的占比看,该类产品在新发股基、新发基金发行规模的占比分别达20.42%、7.63%,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目前正在发行的指数增强型基金达到17只,占新发基金总数的24%,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天弘基金指数基金经理刘笑明表示,今年指数增强型基金发行火热,一是公募改革推动基金业绩评价方式向业绩基准靠拢,而指数增强型基金在跟踪基准及获取超额收益方面具备优势;二是从过去三至五年甚至更长周期的收益表现来看,指数增强型基金整体并不弱于主动基金,中长期通过超额收益的复利效应不断积累“安全垫”;三是指数基金尤其是ETF大发展,提升了投资者对指数类产品的认知与认可度,也使得指数增强这一相对“小众”的品种进入更多投资者和渠道的视野。
“近年来,指增产品凭借简单易懂、便于跟踪评价的模式以及较为稳定的超额收益,逐渐赢得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认可,成为配置热门。”国联基金权益投研部总经理、基金经理王喆也称。
王喆补充道,指数增强型基金发行火热,一方面是A股整体表现良好,提升了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关注度,资金配置意愿增强;另一方面,指数公司不断完善指数体系,为指增基金提供丰富的对标基准,推动公募基金加速布局。
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经理总结称,今年指数增强型基金发行升温,与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产品创新等多重因素有关。这类基金巧妙地将被动投资与主动管理相结合,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的主动管理追求超额收益,使其成为投资者优化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
从资金需求看,刘笑明进一步表示,机构资金越来越认可指数增强型基金,一是因为机构资金投资期限通常更长,指数增强型基金更容易积累超额收益并发挥复利效应;二是机构有相对明确的考核基准,而指数增强型产品在战胜基准获取超额收益方面,可预期性优于主动基金,综合费率也更有优势。
对于个人投资者,他认为,围绕一个明确的贝塔,通过指数增强型产品这种“不犯大错”并持续“积累小胜”的方式,是一种更可预期、更可持续、更可实现的投资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票ETF“内卷”的同时,布局增强指数型基金也是部分中型公募差异化发展的一大方向。
“中型公募通过发力这一领域,有望在细分赛道形成特色,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王喆称,布局增强指数基金,本质上是主动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与竞争突破口的战略选择,而行业整体也会朝着规模化与精细化并存的方向发展。
平均超基准收益率为3.76%
投资业绩方面,指数增强型基金超额收益可圈可点。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5日,今年以来,指数增强型基金平均超基准收益率为3.76%,增强收益最强的中证2000增强产品超基准收益接近20%。
拉长时间来看,近三年、近五年指数增强型基金平均超基准收益率分别为4.36%、14.62%,长期超额收益能力较为优秀。
王喆表示,今年指数增强型基金整体能够取得较好超额收益,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市场交易活跃、流动性充裕,小市值股票表现突出,为量化模型提供了丰富的交易机会和选股空间,增强型策略优势得以发挥;另一方面,AI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了量化投研的能力,能更高效地识别超额收益来源和市场的结构性机会。
刘笑明认为,指数增强型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不犯大错,第二是持续“积累小胜”。其中,不犯大错依赖系统化风控,这其中既有合同中对跟踪误差与成份股投资范围的硬约束,也有基金经理自身进行风险控制的软约束;而“积累小胜”是通过量化方式不断挖掘、积累并更新,积少成多,最终以更大概率战胜基准。
谈及该类产品超额收益的持续性,上述大型公募基金经理认为,短期内受市场风格切换、策略拥挤等因素影响,超额收益或出现波动,但A股市场有效性较低,指数增强基金通过量化模型捕捉超额收益,长期来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未来公募布局热情有望持续,通过差异化策略,如聚焦特定行业或采用创新量化模型,来寻求突破。但相对也更加考验基金管理人的产品创新、差异化策略和投研实力。”该基金经理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