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不到9个月的法国又将迎来关键节点:9月8日,国民议会将对贝鲁政府进行信任投票。
这场因预算争议引发的表决可能导致法国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四换总理。
与此同时,法国国内抗议浪潮此起彼伏,一场场大罢工、大游行正在酝酿中。
分析人士认为,财政困境、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凸显法国面临系统性问题和巨大不确定性。
放手一搏
上月25日,总理贝鲁的一项主动请求再度打破法国的平静。
他要求国民议会9月8日对其领导的政府进行信任投票,以摆脱预算案受挫、政府遭“逼宫”等困境。
此前,贝鲁公布政府2026年预算计划,包括削减财政支出、取消两个法定假日、医保支出增幅减半等内容。
按照贝鲁的说法,该预算计划的重要目标是削减438亿欧元财政支出,以防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陷入希腊式债务危机。
数据显示,法国去年财政赤字占GDP达5.8%,几乎是欧盟3%上限的两倍。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法国公共债务与GDP之比已达114%。
预算案原拟10月14日由国民议会审议,但出炉后即遭反对,从左翼政党联盟到极右翼政党再到普通民众,几乎一致说“不”。
由于总统马克龙领导的执政党联盟在国民议会中属于少数派,预算案很难在议会过关。
与此同时,部分反对党还宣称支持全国抗议、威胁将对政府发起不信任投票,进一步施压贝鲁政府。
贝鲁走出这一步被视为一场豪赌,也被视为“政治自杀”,更被视为别无选择的选择。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分析,贝鲁此举不完全是自作主张,在程序上得到马克龙的认可,可能出于两点考虑。一是放手一搏,通过信任投票来暴露内部政治分歧,从而展现预算案的合理性。二是打破僵局,把矛盾和难题往后推,或为后续组建新政府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从前任巴尼耶到接棒的贝鲁,法国政治危机都由预算案引爆。
在崔洪建看来,预算案涉及减支、征税等内容,是马克龙改革福利体系等议程的集中体现,预算争议折射了马克龙的改革诉求与法国政治、社会现实冲突的困境。
一方面,随着传统大党衰落、极左和极右政党崛起,法国政治格局日趋碎片化、极化,马克龙的改革措施难以在议会获得足够支持,预算案也因此屡屡受阻。
事实上,贝鲁此次推出的预算案相比巴尼耶已有所让步,包括提出减支但未提加税,并计划将社会福利、养老金等方面支出与2025年持平,似意在满足极左、极右政党的诉求,但仍不被接受。而极左、极右政党反对预算案更多出于政党利益,旨在通过反对马克龙来争取上台机会。
另一方面,马克龙改革措施“用力过猛”且与社会缺乏沟通,加之民众对福利体系形成依赖,难免引发社会不满与反对。此外,在社交平台政治的推动下,法国民众直接介入政治,使得预算争议超越政府与议会的博弈,延伸至整个社会层面,进一步增加预算问题解决的难度。
凶多吉少?
根据法国宪法,政府只有获得超过半数的信任投票才能继续执政,否则将倒台。
目前来看,贝鲁似乎凶多吉少,恐将重蹈巴尼耶覆辙。
崔洪建认为贝鲁政府垮台几无悬念。因为当前支持贝鲁政府的政治力量仅为马克龙的中间派以及部分中右翼势力,反对力量则涵盖左翼联盟、极右翼的国民阵线以及中左翼势力,明显占据优势。
舆论认为,即使贝鲁被罢免,法国也难快速解决僵局,更有可能陷入新一轮政治动荡。
目前,马克龙排除提前大选的可能性,并拒绝在2027年任期届满前辞职,这意味着接下来他需要任命新总理,但要找到一个能获议会多数支持以通过预算案的合适人选极为困难。
有分析称,由于此前来自中右翼的4位总理均未能与议会和解,新总理可能来自中左翼。但马克龙也可能任命一位立场中立的技术官僚。而在马克龙选定总理前,贝鲁将继续担任临时总理。
消息人士透露,财政部长隆巴尔、来自社会党的前总理卡泽纳夫以及社会党人、审计法院院长皮埃尔·莫斯科维奇是下任总理潜在人选。
极右翼、极左翼政党则积极推动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并要求马克龙辞职。
国民联盟放话,就算马克龙在9月8日之后任命新总理,新总理也难通过信任投票。
“不屈法国”领导人梅朗雄宣称将于9月23日对马克龙启动弹劾程序。
崔洪建表示,由于政府与议会矛盾尖锐、左右两派结盟“反马”、短期内重新大选可能性小,未来法国政局料将陷入“组建政府—议会挑战—政府下台—重组政府”的循环。
对马克龙来说,政府频繁更迭意味着未来执政面临更严峻挑战。
首先,马克龙无法改变政治碎片化、极化以及社会分裂的现实,只能局限于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力与极左、极右两派博弈,未来要重新寻求政治稳定、达成共识难度很大。
其次,他还面临中间派存续问题,即在剩余任期内如何让自己领导的中间派站稳脚跟。
至于梅朗雄要对马克龙启动弹劾程序,崔洪建认为不太会对马克龙构成威胁。因为法国是总统议会制国家,只要马克龙不放弃权力,凭借总统职权足以应对议会层面的弹劾。
治理困境
就在政府面临信任投票之际,其他危机也在包围法兰西。
社会正在掀起“九月风暴”。
6日,数千人走上巴黎街头游行,敦促马克龙辞职。10日,一场名为“封锁一切”的大规模抗议和罢工将席卷法国。18日,工会将组织大罢工和示威活动。
全球市场信心正在下滑。
标普已经下调法国信用评级,惠誉将于9月12日作出评估。若危机进一步加深,也可能下调评级。
安盛保险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沙内坦言,自从1968年“五月风暴”以来,从未见过法国面临如此巨大的不确定性,经济、政府似乎正在“脱轨”。“五月风暴”一度导致法国停摆并引发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有评论称,即使马克龙辞职也无法拯救法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正在陷入“无解”的治理困境。
“法国当前面临的是系统性问题。”崔洪建说。
政治层面,政府频繁倒台说明政治结构不稳定,反映了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态、社会环境变化已不相适应。
“总统制寻求稳定,议会制寻求民主,两个目标相互冲突,再加上政党碎片化、极化,缺乏妥协与共识。未来,复杂的博弈会持续下去。”
经济层面,自萨科齐以来的历届政府因担心改革风险,以致法国一再错过系统性改革的机会。
马克龙认识到问题并愿意推动改革,但他的改革方向、方式与民众利益存在冲突,且受限于现有政治体制,导致改革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社会层面,受全球化退潮影响,民众对经济不平等、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强烈不满,需要重新确定利益分配格局。
“无论是马克龙还是其他政治人物,都很难通过现有体制去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改革如同堂吉诃德与风车搏斗,无力且难以给民众带来信心,这就是法国的基本现状。”崔洪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