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以下简称“历史所”)、上海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国航海博物馆主办,历史所海洋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海洋城市论坛:海洋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中国(上海)——南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召开。来自上述单位及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0多位学者参加研讨会。
在会议致辞中,历史所副所长叶斌表示,海洋强国是国家战略。上海历史学界响应国家战略,组织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南洋与上海城市崛起及其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革命的勃兴之关系等议题展开研讨,为深入研究中国海洋城市的历史贡献智慧。上海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廖大伟指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通道,也是联结中国和世界的纽带。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探索海洋的勇气和信心倍增。同时,海洋不仅是认识、探索、开发的对象,也是和谐共存的对象。本次会议聚焦上海与南洋两大区域,议题重要、研讨对象关键,对我们珍视历史、理解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赵峰认为,上海是中国连接海洋的枢纽,在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关于海洋的研究,亦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因水而生的文化秉性和别具一格的海洋文化。
在主旨演讲环节,历史所熊月之研究员追溯了上海与海洋文化的渊源,分别从古代的海洋意识、海洋资源开发、抵御海患、海洋贸易、城市精神等角度论述了海洋文化对上海历史的深刻影响。上海作为港口城市,历史上的每一步演进与提升,都饱含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营养,刻有深深的海洋文化印痕。华东师大黄纯艳教授关注“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海洋文明”这一关键议题,反思过去简单列举海洋活动以论证中国存在海洋文明的研究路径,注重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区别与联系,观察王朝体制和海洋文明影响下的生计、知识、观念和信仰系统,指出实用主义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显著特色。
在专题研讨环节,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陈国灿教授指出宋代是传统海上丝绸之路全面兴盛的关键时期,而江南是海上丝路贸易体系的核心区域,宋代江南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既是区域经济与海洋贸易融合的反映,也标志着丝路贸易逐渐从简单的中外商品流通活动向专业化、产业化的经济体系方向转型。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以图片、数据的形式向与会专家展示了2024年“长江口二号”沉船试掘的初步成果,提出沉船考古需对遗址、船体、船货、船员和自然遗物五方面材料展开系统性研究,使用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献、人类学调查“四重证据法”,以实现沉船“全生命周期”、贸易网络和遗址形成过程三个研究目标。历史所副研究员张晓东探讨了郑和下西洋的性质,指出郑和舰队具有护航朝贡贸易的能力。郑和下西洋是全球航海贸易时代的先驱,虽有局限但客观上刺激了明代中后期的海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