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券商资管规模延续回升态势,但仍面临“规模增长与收入下降并存”结构性难题。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产品规模为6.14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增长0.21万亿元;上市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合计212亿元,同比回落3%。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规模与收入反向走势”,是通道业务存量收缩、公募产品管理费率下降及主动管理转型缓慢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规模回升但业绩分化显著
2025年上半年,券商资管总体规模增速加快。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产品规模为6.14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增长0.21万亿元。
“近年来,券商资管行业经历了从巅峰到谷底再到企稳回升的曲折发展历程。2024年成为行业转折之年,资产管理规模在连续数年下滑后首次实现正增长。2025年上半年规模进一步提升,显示行业转型已初见成效。”中国保险资管协会特邀研究员卜振兴认为,上半年权益市场表现亮眼,推动了权益类产品规模的快速增长。
不过,券商半年报数据显示,尽管券商资管规模持续回升,但其盈利能力并未同步提升。Choice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市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合计212亿元,同比回落3%。
2025年上半年券商资管行业收入呈现显著分化态势。
中信证券以54.44亿元的资管业务净收入位居榜首,同比增长10.77%;广发证券、国泰海通紧随其后,净收入分别达36.69亿元、25.78亿元,分别增长8.44%、34.20%。同时,不少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同比大幅下滑。华泰证券2025年上半年资管业务净收入为8.93亿元,同比下降59.8%。有分析师表示,华泰证券资管业务净收入波动较大,主要系出售AssetMark导致并表收入下滑。此外,财通证券、东方证券资管净收入分别为6.07亿元、6.01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6.39%、15.13%。
公募化转型任重道远
公募化转型是券商资管发展的重要方向,资管新规落地实施以来,越来越多券商排队申请设立具有公募资格的资管子公司。
然而,公募化转型仍面临现实瓶颈,不少券商因牌照缺失在产品布局上处于劣势。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牌照壁垒直接制约了行业整体转型进度,导致部分机构虽规模增长但盈利水平难以提升。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5日,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不同份额合并计算)数量共计108只,其中,债券型基金有50只,混合型基金有28只,货币型基金有27只。
随着券商资管的公募化转型步入深水区,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成为资管机构的核心目标。多家券商在半年报中披露了下半年转型规划。中信证券表示,将完善客户分层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策略解决方案;强化信息系统建设与智能化应用,进一步提升内控管理能力;持续推进公募牌照申请,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资产管理产品及服务。
光大证券表示,2025年下半年,光证资管将围绕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持续丰富多资产、多期限、多策略产品谱系;光大保德信将坚持以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速权益产品布局与推广,发挥固收多策略业务优势。
多路径破局转向“专而精”
随着券商资管行业竞争加剧,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券商资管的竞争维度将全面升级,从传统的规模比拼转向投研实力、科技赋能与产品生态的综合较量。
卜振兴建议,券商资管需从“做专、做深、赋能、借能”四方面发力:一是“做专”,提升投研能力,加强大类资产挖掘和策略开发,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做深”,推进产品创新,根据客户风险收益偏好设计定制化产品;三是“赋能”,强化科技赋能,通过智能决策和智能投顾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四是“借能”,深化业务协同,与银行、公募基金等机构合作构建资管产业链。
国泰海通资管相关人士说,未来权益业务将聚焦两大方向,一是以公募主动权益、公募量化为代表的相对收益型产品,致力于提供可持续超额收益;二是以私募主动权益、私募量化为代表的绝对收益型产品,通过复合策略创造稳健回报。
在竞争格局方面,业内人士表示,头部机构有望通过全品类布局覆盖更广的客户群体,中小券商则可聚焦REITs、碳中和债券等细分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在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持续释放的背景下,唯有持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才能在行业分化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