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一年不到,日本首相石破茂还是决意辞职。当地时间9月7日傍晚18时许,石破茂召开记者会,正式确认自己将辞去自民党总裁一职,也将不再担任日本首相。同时由于执政党自民党及其联盟伙伴在石破茂任内失去了国会两院多数席位,新首相的产生过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挑战。这场政治风暴折射出自民党内部的深刻矛盾。石破茂政府在物价高涨、美国关税政策等内外交困中黯然退场,为即将到来的权力重组拉开序幕。
被“逼宫”
自民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几乎一直是日本政坛的主导力量。一旦自民党选出总裁,如果彼时自民党在众议院占多数,便会支持其总裁作为首相候选人。所以,自民党总裁实际上相当于被默认为下任首相。
石破茂去年9月当选自民党总裁,任期至2027年9月。不过,在去年10月底和今年7月20日的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中,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均未过半数议席,创下自民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最差战绩”。
自那以后,要求石破茂下台的呼声愈演愈烈。自民党内反对石破茂留任的部分中层议员已公开对媒体表示,“这一次必须换人,这样下去党派要被他拖垮了”。这是“倒石破”阵营的坚定立场。据悉,因“政治黑金”事件导致党势低迷的原安倍派议员是逼迫石破茂下台的主力。其中,自民党最高顾问麻生太郎等人不断公开要求石破茂辞职。
据媒体报道,自民党副总裁菅义伟和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6日晚与石破进行长达两小时的会谈,以“维护党内团结”为由要求其提前辞职。小泉进次郎更在菅义伟离开后单独留下,详细说明党内要求选举的广泛呼声。
为避免自民党分裂,石破茂决定辞去日本首相职务。分析人士认为,石破茂希望通过主动退让的方式,平息自民党内部的混乱。石破茂在记者会上表示,自己并非贪恋职权之人,美国关税措施相关谈判告一段落,现在正是适当的时机,因此决定让贤。直到新总裁选出之前,将切实履行对国民应尽的责任,把未来托付给新任首相。
在石破茂的支持者看来,参议院选举后的一个多月来,石破茂和内阁的支持率在不断上升,“这是无法忽视的现实”,而且“一味将失败的责任推卸到石破茂身上,也不是个明智的决定”。8月的民调显示,石破茂内阁的支持率比7月份上升了10个百分点,达到42%。立宪民主党的支持者当中,超过50%肯定了政府的表现,超过整体支持度。
复杂形势
接下来,将启动一场复杂的领导人选举程序。首先,自民党需要选出新党首接替石破茂。根据2024年9月的党首选举规则,候选人需要获得20名党内议员的提名才能参选。上次选举共有9名候选人参与竞争,石破茂在第二轮投票中胜出。
由于自民党失去国会多数席位,新党首能否自动成为首相存在变数,需经过众议院和参议院投票,如两院分歧众议院意见优先。新首相还可能解散国会提前举行大选以寻求国民授权,这将为日本政治经济前景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据最新报道,自民党定于9月8日征求自民党籍国会议员和都道府县支部联合会代表的意见,决定是否要举行自民党临时总裁选举。如果支持的人数过半,就将决定举行临时总裁选举。
有媒体获悉,在自民党295名国会议员中,已有130人认为应该举行临时总裁选举。截至9月6日,在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支部联合会中,有18个决定要求举行选举,有2个正朝着要求举行选举的方向汇总意见。
关于继任者,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需要获得20名以上党内国会议员的推荐,前经济安保相高市早苗、小泉进次郎、官房长官林芳正、前经济安保相小林鹰之、前干事长茂木敏充等人都被视为潜在的候选人,他们都曾参与去年9月的总裁选举。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蔡亮认为,下一任首相的可能人选包括小林鹰之、高市早苗和小泉进次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林鹰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既带有鲜明的右翼色彩,同时也有“国际派”的形象。但形势瞬息万变,仍需进一步观察。
“一年一相”
“在这样的局面下,石破主动辞职,也是为了保留颜面选择‘荣誉性退休’。而接下来日本政局将更加动荡,不论谁上台都不可能是长期首相,将又一次陷入‘一年一相’的混乱局面。” 蔡亮表示。
横滨商业大学在7月进行的一项民调发现,约40%的民众认为石破茂不必辞职,而他们当中有一半都在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支持反对党。当问及为什么他们现在却不要石破茂辞职,他们说,这是因为下一任首相“可能会是更糟糕的人”。
蔡亮指出,未来的执政联盟将比现在更“右”,从参议院选举可以看出,民粹主义的动向非常明显,自民党在参众两院占少数的情况下,执政联盟必然要发生变化,可能要拉另一个政党加入变成三党联盟,届时这个小党作为关键少数将不断“拿捏”自民党。
这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分析指出,一场提前到来的领导层竞选,将使日本未来的政策方向变得模糊。一位新的自民党领袖可能会推出更激进的经济刺激措施,这可能增加日本的财政压力,并可能间接影响日本央行未来加息的节奏和步伐。市场正在密切关注谁将成为石破茂的继任者以及其政策纲领。
石破茂曾承诺,在2020年代将全国最低时薪提升至1500日元,这意味着未来每年需要保持超过7%的增长率。然而,要维持今年的增长步伐将十分困难,其中一个主要拖累因素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
包括汽车制造商在内的出口商已经感受到利润受压。此前,丰田汽车公司警告称,美国关税将对其利润造成1.4万亿日元的冲击。而在截至6月的3个月里,运输设备制造商的税前利润同比下降了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