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普洱市孟连县人民医院发布“退费事项”公告,称经该院自查自纠,现将相关费用个人自付部分退还患者。退费人员明细表中写明了患者的姓名,其中退费金额最多为67.18元,最少的则有0.03元。现实生活中医院主动为患者退费的情况极为罕见,此事一经曝光自然引发了广泛关注。
回溯事件,此次退费源于医保问题。
根据普洱市医疗保障局于6月发布的《关于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典型案例的通报》,孟连县人民医院在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存在为透析病人开展“血液透析”时,再次开展“血清胱抑素(Cystatin C)测定”的过度检查行为,单次检查收取两个及以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宽景成像)”费用;在开展持续有创性血压监测时,同时收取“心电监测”的费用;同一患者同一时间收取两次及以上“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测定”费用并纳入医保结算的重复收费行为,将不属于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医药费用纳入医保基金结算等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造成医保基金损失共计27883.46元。通报披露,“目前,该院违规使用的医保基金已全部退回,罚款已全部上缴”。
综合来看,一纸退费公告,背后正是医疗监管体系逐步强化的现实,也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对患者权益与医保基金安全的漠视。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医保基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智能审核系统全面铺开,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等技术手段广泛应用,让以往隐蔽的违规行为无所遁形。无论是药品限支付疗程规则的执行,还是对异常就医数据的筛查,都显著提升了监管的精准性与威慑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涉事医疗机构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瑕疵,但开展自查自纠,主动退费,毕竟是积极的一步,某种程度上也是顺应监管趋势,降低处罚风险的理性选择。
当然,站在公众的角度,也不能因涉事医疗机构主动退费的动作而忽视其隐藏的深层问题。根据公开信息,这家医院不仅因为重复收费等行为被处罚,其负责人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种种迹象证明,涉事机构的内部治理机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失灵。
这一点并不奇怪。当一家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利欲熏心,医疗行为被异化为创收的工具,医疗机构的诊疗决策就很可能偏离以患者为中心的轨道。很多案例表明,从重复收费到过度医疗,从虚假结算到内外勾结套取医保基金等一系列乱象,往往是医疗机构权力失控、监督缺位与制度存在漏洞的共同结果。
医院主动为患者退费的确罕见,也体现了一种认真的态度。但是毫无疑问,作为医疗机构,真正的进步不在于事后退还多少钱,而在于构建一套能够防止此类问题发生的长效机制。
首先,必须强化制度约束。医疗机构应建立透明的收费公示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与合规审查机制。同时改革绩效考核体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检查收入之间的直接联系,引导医疗行为回归公益性。
其次要持续深化医保智能监管。当前国家正加快推进医保基金智能审核和监管体系建设。这一智慧医保网络通过知识库与规则库的动态更新,能够实现对医疗行为的全流程、全场景监控,是遏制违规行为的关键防线。
围绕这一目标,各地应加快系统落地,提升数据分析与风险预警能力,让监管真正长出“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