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8 00:02:00 股吧网页版
必须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来源:上观新闻

  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关键要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准确把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1978年以来我国创造二战后世界经济超长时期高增长奇迹的制度保障。越是形势严峻、环境复杂,越要敬畏市场、敬畏规律、敬畏历史,把准改革开放方向,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制度作为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组织制度形式,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中,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商品生产和交换早已有之,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有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形成发展;资本主义也极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社会远胜于封建主义社会。底层逻辑和深层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制度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曾在理论上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猜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不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在实践中,我们学习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强化国家全面计划管理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不断割除。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伟大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理论上清醒,方向上明确和实践上坚定。

  市场经济制度作为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制度形式,是迄今为止被实践证明了的最有活力、最具动力、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当今世界高收入国家或发达现代化国家,几乎都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低收入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不完善,尚没有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一些曾经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在一段时间里推动了经济高增长,但都没有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最终陷入解体和制度巨变的危机。中国自身的历史实践也充分证明,不彻底摒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持续推进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我们走不出“短缺经济”低水平循环和国民经济周期波动震荡的困境,不可能创造二战以来中国经济超长期高速增长和社会长期安定的历史奇迹。行百里者半九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把准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新制度,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已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政府与市场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市场激励不足,市场分割保护仍多,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条条与块块、部门与部门、地方与地方行政分割和保护依然严重,妨碍统一大市场形成,抑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把准改革方向刀刃向内,深化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减少限制,放宽管制,强化服务,改善监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无序运行的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作用缺一不可,不可偏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有几千年封闭小农经济与封建帝制的历史,搞过几十年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在处理和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我们往往会强化政府计划规划管理与政策调控,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把准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防止陷入“人类理性自负”的乌托邦,管住管好“看得见的手”,扎实推进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制度创新。

扎实推进有效管用的经济制度创新

  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我们必须聚焦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有效管用的经济制度创新。

  一要坚定“两个毫不动摇”,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障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体系。有退有进,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等领域集中,调整优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产业结构、行业布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发展动力,切实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确保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严格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切实减少、清除、废止各级政府对民营企业区别对待的歧视性政策、规章和内部文件等。在市场准入、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招投标、产业政策支持以及融资借贷、技术、数据、资源和公共服务使用和享有等方面,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同等保护。

  二要加快清理、废除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法规、规定和做法,加快完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的统一大市场体系。尽快制订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基本监管制度、基本市场准入退出、要素自由流动规制等。强化宪法和法治权威,强化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规则,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坚决执行,严格遵守,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凡是有违全国统一大市场基本制度规定,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运行的地方和部门法规、规章和做法必须尽快清理、废止;凡是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新的涉及市场准入限制和市场监管等制度规定,必须充分听取社会意见,经过依法合规审查。要切实淡化GDP考核,不简单追求经济增速,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分割封锁。

  三要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城乡分隔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优化配置。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实现追赶型工业化的关键制度保障。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亦工亦农、经商办企业,亿万农民进城打工,直接打破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启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新路。没有城乡户籍制度松动,没有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不可能发掘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成本红利,不可能创造超长期经济高增长的奇迹。但是,我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还在路上,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差距仍大。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50%。城乡之间人口、劳动力、土地、资产等生产要素双向迁移、流动,还有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要用更大力气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鼓励支持农村人口自由迁移,落实和完善按常驻地登记户口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人口实质性城市化率。要注重投资于人,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促进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要按照财随人走事走的原则,完善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中央与地方分税制财政税收体制。

  四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国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期,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和产业创新变革。要着力解决科技研发与企业、市场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防止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涌向闭门造车的课题研究和论文而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研发投入位居世界第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申请量、高被引用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水平和能力不强,许多领域“卡脖子”技术没有突破,发明专利市场化实施率不高。我国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偏重支持科技含量不高、关键核心技术不多的新兴产业,容易助推一哄而上的低水平竞争、产业“内卷”式发展和产能严重过剩。不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无法实现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财政、金融、产业政策要从重视促投资、扶持做大产业,转向重视促消费、促创新创业,培育创新型企业。要围绕科技创新,加快金融强国建设。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国际化,做大做强做深资本市场,集聚辐射全球资本。创新完善间接金融市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务创新,扶持培育初创企业、小微企业。

  五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型经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加快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标最高标准国际经贸制度规则,扎实推进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重构,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越是逆全球化泛起,越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越要扩大开放。继续加快主动开放、全方位开放,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工业门类齐全和人力资本规模等优势,集聚全球企业、要素、人才与资本,增强我国经济、科技、产业、资本、人才等与世界互利共赢的相互联系,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切实保障外资外企在要素获取、产业准入、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平等公正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建设和政府采购等。对高新技术外资企业、外资研发中心、引进海外人才等,一视同仁给予应有的优惠政策支持和政府服务。大力推进金融、文旅、教育、医疗保健、信息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提升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