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超”上座率屡破纪录,到各地马拉松的万人参赛,中国体育消费的“烟火气”越来越浓;但镜头转向产业端,不少体育企业当前面临场馆升级、赛事IP培育缺少资金的窘境。这种错位,阻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资产证券化,为体育产业打通“流量”与“资金”的转化堵点提供了途径。
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简单来说,就是将体育产业中具有可预期现金流的资产,如赛事转播权、门票收入、运动员合同收益等,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化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交易的证券。其优势在于突破传统融资对企业整体信用的依赖,让体育企业能依托核心资产的“未来收益”提前回笼资金,既缓解短期现金流压力,又为长期发展注入资本动力。
我国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的探索早已开始。2018年发行的“万科松花湖信托受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吉林省松花湖国际度假区的滑雪运营等综合权益为基础资产,是聚焦滑雪度假场景的体育类资产证券化项目。
但一直以来,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仍处于“零星试水、规模有限”的状态,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火热形成了鲜明反差。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已发行企业ABS(资产证券化)的数量和规模分别同比增长17.94%和15.65%,但其中并没有体育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身影。
深究背后原因,一是优质基础资产稀缺,多数体育企业的资产集中在“非标准化”领域;二是风险防控体系有待完善,体育产业受赛事结果、运动员状态、突发事件影响极大,此前缺乏针对体育资产的专属信用评级模型,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导致资本入场意愿不足;三是配套机制滞后,体育无形资产的权属界定、转让流程不够清晰,税收优惠、监管细则等政策支持尚未形成体系。
那么,如何借力资产证券化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在笔者看来,需要资产端、风控端、政策端协同发力,精准破解产业痛点、打通资本对接堵点。
从资产端看,体育企业需主动“造资产、优资产”,挖掘适配证券化的核心资源。一方面,可聚焦“标准化+规模化”资产培育,比如效仿“苏超”,将分散的区域性赛事整合为“联赛IP”,通过统一运营、连锁化发展稳定现金流,为证券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探索“体育+”融合资产的打包模式,将体育场馆与商业、文旅资源深度绑定,比如把场馆的健身服务收入与周边商业体的消费分成结合,用多元收益对冲单一体育业务的波动风险,提升资产吸引力。
在风控端,需构建“专业评级+动态管理”的双重保障体系,让风险评估更精准,打消投资者顾虑。同时,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中可引入“动态资产池”机制,当某一基础资产现金流受损时,能及时将备用资产纳入资产池,保障投资者权益,降低行业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政策端则需加快“补短板、建体系”,为资产证券化落地创造良好环境,包括明确体育无形资产的权属与转让规则,规范赛事转播权、IP授权的登记流程,避免权属纠纷;推出针对性税收优惠,对体育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环节减免印花税,对投资者获得的收益给予所得税优惠,降低交易成本等。
在政策支持下,资产、风控、配套等方面协同发力,资产证券化定能成为连接体育产业“流量”与“资金”的关键桥梁,推动我国体育产业从“流量热”走向“产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