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周开始,8月份经济、金融运行数据将陆续披露,其中备受关注的一项指标是从4月份就一路下行的固定资产投资。
4.2%、4.0%、3.7%、2.8%、1.6%,从今年1月份至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达到4.2%的阶段高点之后,这一指标已连续4个月走低。当前,“扩大有效投资”已经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从各个层面释放的信息看,后续投资增速触底回升还是有底气的。
首先,扩内需需要强化投资对消费的支撑作用。
最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了一批加快实施的重点行动,包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其中,前者就指明了产业投资方向。
10年前“互联网+”行动启动实施,带动了相关产业投资,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消费变革。现在,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开展,投资规模将实现大幅提升,对产业变革和消费提质的促进也将更加深远而持久。
投资对消费发挥支撑作用,消费引领投资行为,这在“人工智能+”领域会体现得更为真切。如果从投资的角度审视今年3月份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就会发现若干产业投资机会,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消费”。而且,“人工智能+”产业的开发、发展、升级在财税、金融等政策的支持下,投资规模势必会显著放大。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到2028年中国人工智能总投资规模可突破1000亿美元。
其次,设备更新“稳投资”成效明显。
在今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背景下,大规模设备更新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至7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2%,占全部投资比重达16.2%,拉动整个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
在设备更新金融支持方面,除了超长期特别国债由去年的1500亿元提升至2000亿元外,符合有关条件经营主体设备更新相关的银行贷款本金还可享受额外贴息的优惠政策。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信息显示,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投资补助资金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
这些数据表明,设备更新在实现“稳投资”目标的同时,也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最后,基础设施投资的“压舱石”作用仍会加强。
在所有投资行为中,基础设施投资发挥着筑牢经济基石、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3.0%,比上半年提高6.0个百分点。
社会资本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据悉,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出台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举措,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
同时,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为投资增添了动力。今年7月份,总投资1.2万亿元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建设启动,包括连接新疆与西藏、总投资预计达4000亿元的一批铁路线路也将陆续转化……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张。
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看,也许就今年1月份至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判断仍需谨慎,但在影响项目工程施工的因素逐步减少的环境下,在各种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投资增速触底回升或已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