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迈向成熟,公募整体规模的“含权量”(指权益基金的占比)也在迅猛增长。
2025年5月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把“显著提升权益类基金相关指标权重”写进了基金公司分类评价;此外,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监管层也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公募基金产品注册安排,支持其他各类含权产品协调发展,努力促进提高公募基金实际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
虽然权益基金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但债基、货基依旧担纲着主力,权益产品贡献度依旧不足两成。对比发达市场,国内公募的权益产品比例仍有很大抬升空间。有公募人士指出,布局含权产品成为当前基金产品的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实现“长钱长投”,解决资本市场资金短、波动大的顽疾。更多公募资金长期沉淀在权益资产后,一级市场融资、并购重组、产业整合将获得持续“弹药”,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能够真正落地。
权益基金规模提升空间大
从Wind数据来看,截至6月30日,国内公募基金总规模为33.72万亿元,产品总数量达1.29万只。其中,股票型基金规模为4.27万亿元、数量3015只,偏股混合型基金规模2.07万亿元、数量2615只。将上述两类归为权益基金,合计规模为6.34万亿元,在总规模中占比约18.8%;合计数量5630只,占比超43.6%。
国联基金产品开发部负责人许超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当前权益基金数量接近基金总数的一半,但规模贡献不足两成,规模与数量不匹配这一结构性现状,凸显出了优化权益产品规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表示,美国共同基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其权益基金规模占比为73.70%,以此为参考,国内公募权益基金占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成熟市场经验来看,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将成为权益基金扩容的关键驱动力,我国基本养老金30%可投权益,为权益基金提供了潜在的资金来源。”天相投顾指出。
此外,在ETF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的背景下,被动投资或将成为权益资产潜在规模的主力军。ETF凭借其资产透明、风险收益特征清晰的优势,吸引了各类投资者参与,指数化投资渐入人心,不少原先持有股票、基金的个人投资者也转化为了ETF投资人。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指出,2024年四季度,被动权益基金规模首次超过主动权益规模,与美国市场路径有相似之处,当前被动投资的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含权产品布局力度加强
今年5月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把“显著提升权益类基金相关指标权重”写进了基金公司分类评价;近日,记者采访时获悉,监管层有意进一步优化公募基金产品注册机制,促进提高权益投资规模和占比,支持基金管理人积极布局含权产品,积极布局有明确股票最低仓位的基金(除偏股型基金外,还包括混合型、有股票底仓的二级债基等)。
华东某公募基金投研总监表示,布局含权产品成为当前基金产品的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实现“长钱长投”,解决资本市场资金短、波动大的顽疾;同时有助于实现投资者—管理人—实体经济的正向循环,即更多公募资金长期沉淀在权益资产后,一级市场融资、并购重组、产业整合将获得持续“弹药”,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实现真正落地,同时投资者也能长期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华北某公募认为,监管加强含权基金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升公募基金实际权益投资水平和占比,通过加快含权混合型基金和二级债基的审批速度,形成按照产品含权仓位高低梯级设置审批速度的安排,引导基金管理人积极布局有明确股票最低仓位的基金。
二是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含权产品由于其风险收益特征,更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和与投资者利益一致的机制。
三是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含权产品引入的中长期资金,有助于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减少短期投机行为,促进市场稳定。
四是推动行业差异化竞争与高质量发展,支持各类基金产品协调发展,并实施差异化的审批安排,鼓励基金公司特色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随着银行理财、信托等产品打破刚兑,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关于含权基金的需求端,前述华北公募表示,当前市场对含权基金的需求强劲,源于“资产荒”与理财转型。传统投资者亟需寻找能够战胜通胀的新投资渠道,而优质固收资产收益率下降,权益市场成为少数能提供中长期超额收益的资产类别。含权基金(尤其是“固收+”、混合型基金)作为参与权益市场的重要工具,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其中,中低波动含权产品更受欢迎。投资者不再单纯追求高收益,而是对回撤控制、持有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风险收益特征相对平滑的中低波动含权产品(如固收+、绝对收益目标基金)的需求增速,远高于高波动的纯权益基金。”前述华北公募进一步指出。
各家公募各有侧重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基金公司已开启了新一轮权益产品布局。从记者采访情况来看,全产品线的个别头部公募会进一步聚焦主动权益基金,大中型公募则通过主动、被动两条线布局权益基金。还有中小公募,计划通过量化与指数增强等方式走差异化路线,或通过含权类的“固收+”布局来扩展产品线。
“主动权益基金是公司战略布局的品种,未来会加大布局力度。”一家大型公募市场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2025年是主动权益基金超额收益的改善期,客户的风险偏好在不断提升,主动权益产品布局接下来围绕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主策略:围绕绩优均衡风格的基金经理稳步布局,部分产品注重稳健收益下的回撤管理,部分产品注重相对收益,产品定位形成差异化。二是辅策略:重点围绕科技、消费、医药、港股等细分主题策略进行布局,重点打造具有长期稳定的超额收益。
平安基金表示,公司权益基金加速布局遵循的是主动与被动双轮驱动路径,力争两手抓,两手齐头并进。主动权益方面,未来会进一步明确产品定位,确保投资策略及投资行为稳定性,品类分为全市场选股、主题赛道、指数增强、绝对收益四个系列,并根据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及能力圈,进一步细分形成主动权益基金三级目录。被动指数方面,在目前基础上继续拓宽ETF产品线广度及深度,同时还会深度参与指数编制,推出更多主题、策略及境内外特色被动产品,完善被动权益工具箱。
中小公募方面,许超表示,国联基金的权益布局方向是依托自身资源禀赋走差异化路线,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量化权益与指数增强权益,目前已完成宽基指数增强产品的全谱系报批;二是绝对收益策略权益产品,布局平衡混合型基金等低波动产品,通过控制波动、追求稳健回报形成差异化优势。但许超也表示,优秀的权益投研人员培育周期长、人才引进难度较大,这些困难会影响产品布局速度与规模增长。
“接下来我们会尝试申报一些含权类的‘固收+’产品,一是想拓展公司产品线,二是能平衡一下基金的股债资产占比,在市场波动中能起到风险平滑作用。”一家聚焦主动权益的中小公募市场高管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固收+”基金有低波、中波和高波三种策略,渠道偏好前两者,但中小公募准入存在一定门槛。从理论上说,高波“固收+”容易在电商渠道上做出规模,目前在鼓励“含权”产品发展背景下想有所尝试。
要解决“拿不住”和“同质化”两大难题
然而,在含权基金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之际,对于质量的把控也必不可少,公募基金公司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权益市场新机遇尤为重要。
前述华北某公募投研总监认为,公募基金首先要做到策略定位清晰化,杜绝风格漂移,“产品叫什么名字,就该做什么投资,让投资者买入的资产类别和策略需要清晰可辨”。其次是投资策略多元化,满足细分需求。开发更多针对特定场景、特定策略的产品,如对接养老需求的FOF、采用量化对冲策略的绝对收益产品、聚焦特定产业趋势的赛道基金等,提供更精细化的工具。第三是客户陪伴服务化,引导长期投资。投资者教育应该是贯穿投前、投中、投后的“全生命周期陪伴”。在市场波动时及时解读,在投资者恐慌时给予心理按摩,帮助其践行长期投资。
此外,前述华东公募也表示,含权基金要解决“拿不住”和“同质化”两大难题,要做到投资策略多元化以精准匹配投资者需求和风险偏好,提升投研能力以实现投资业绩可复制、可持续,同时还要做好投资者服务和陪伴,让产品波动可预期、持有体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