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当前市场环境以及资产收益中枢下行的影响,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增强收益的核心方案。”平安银行行长助理王军在近日举办的理财服务升级发布会上说。
作为平安银行财富管理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理财总经理张东对此深有感悟。近日,张东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对日益同质化的竞争格局,平安理财的目标是追求“绝对收益”,为客户提供“稳健之上更好的体验”。为此,平安理财构建起“平台化+工业化”的投资管理模式,以保障产品品质与运行效率。
尤其是在权益市场热度攀升的当下,张东强调,平安理财仍将坚持稳健开展大类资产配置的基调,不盲目追逐市场热度,而是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组合为客户带来长期可持续的投资回报。
构建“平台化+工业化”投资管理模式
当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庞大,截至6月末,全市场存续产品高达4.18万只,但同质化现象较为显著。张东认为,这主要体现在投资策略和底层资产的趋同,绝大多数产品都扎堆于“固收+”策略,导致不同产品间的实际组合高度相似。而由于风险与收益特征的雷同,客户在面对海量产品时常常陷入“选择困难”。
此前,多家理财公司已经提出“平台化”的概念,所谓“平台化”,是指理财公司不再仅仅依靠自身团队来设计和管理所有理财产品,而是转型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或“超市”。在这个平台上,理财公司既可以提供自己生产的“自营产品”,也能够广泛地引入、筛选、代销其他顶尖资产管理机构的优秀产品,最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多元化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平安理财并不满足于此。在此基础上,张东又提出了“工业化”的概念,希望通过“平台化+工业化”的配置体系,让各系列产品精准达成投资目标。
张东表示,“工业化”可以将产品制造和投资流程系统化、高效化,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保同一系列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保持一致,避免因投资经理个人投资偏好导致产品品控不稳定;二是持续提升决策效率,通过专业化分工,由下层团队负责信用、存单及REITs等细分策略,上层投资经理专注于资产配置,从而优化整体决策流程、保证投资业绩的稳定性。
不追风口但求绝对收益
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明显回暖,理财公司也“闻风而动”。据记者统计,近一个月来,平安理财、汇华理财及宁银理财等22家理财公司对上市公司调研达319次。但结合自己的观察,张东表示,理财公司配置的权益类资产还是以ETF为主,直投个股的规模相对较小。
“公募基金和券商过去在权益投研方面沉淀比较多,理财公司正在积极探索。我们也注意到近期有理财公司做港股打新、北交所打新,进一步拓宽了理财产品的收益来源。”张东说。
不过,从行业角度来看,银行理财整体的客户画像仍然是风险偏好较低的人群。张东告诉记者:“大部分理财投资者追求的是收益率比存款利率高一些、波动率比权益市场低一些的稳健收益。目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还是以R1、R2级(低风险、中低风险)为主,R3级(中风险)的理财产品还在探索过程中。”
因此,在平安理财的产品中,“固收+”策略仍是主流,该类产品主要会在底层配置债券、存单等资产,在“+”的部分配置红利、转债、黄金、REITs等多类资产,实现收益增强与风险分散。
关于当前平安理财的资产配置逻辑,张东透露,仍坚持以“绝对收益”目标为导向,通过“平台化+工业化”模式控制理财产品组合的波动与回撤,避免主观择时的依赖。例如在“固收+”产品中,权益资产占比通常控制在5%至15%,并通过量化策略动态再平衡,防止风险过度暴露。
张东认为,在低利率环境下,R3级的理财产品应该是理财公司大力发展的方向,这类产品能够帮助客户做好多资产、多策略的混合配置,进而达到财富增值、分散风险的目的。